血液透析(HD)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是指在透析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发生快,病情重,需急诊处理;远期并发症是在透析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并发症,起病缓慢,但病情重,危害更大,应加强防治。
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即每次血液透析过程中或血液透析结束后几小时内发生的与透析本身有关的并发症,需要立即处理。即使在现代化的透析中心,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亦难以避免。严重者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努力提高透析质量,确保透析患者治疗中的安全。
1.失衡综合征 所谓失衡综合征是一组全身性和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较高,尿毒症症状很明显的患者,尤其多见于初次透析及透析诱导期。其原因主要是透析使尿素为主的一些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分布不均匀,使患者脑脊液压力和尿素水平高于血液中水平,加上pH不均衡引起继发性脑水肿及脑缺氧。诱发因素为:①高血压;②首次透析;③透析前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④高效透析。
失衡综合征常见于儿童、老年人和透析前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烦躁和头痛,血压升高,常伴有脑电图异常,可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结束时,可持续数小时至24h,此后症状逐渐缓解。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异常、癫样发作、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头颅CT扫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发生率一般为3.4%~20%。
治疗措施:①吸氧;②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ml或2.5%~3%氯化钠溶液40ml;③有癫样发作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10mg;④血压过高或有心律失常者应给予降血压及纠正心律失常治疗;⑤严重者可停止透析,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
预防失衡综合征最简单的方法是缩短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对于首次透析患者不宜采用大面积或高效透析器。透析液的钠浓度以140~150mmol/L为宜。
2.低血压 低血压为血液透析最常见的并发症,约50%以上的患者都曾并发过低血压。发生原因包括有效血容量减少、超滤过多过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活性降低、心钠素水平过高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如心功能不全、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降血压药物影响等。低血压一般定位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表现为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黑矇、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甚至意识丧失、心搏骤停。治疗主要是吸氧,快速补液,同时减慢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超滤,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升血压药提高血压。对于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要立即输血及补充清蛋白。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器预充,血流量由小渐大,采用序贯透析或高钠透析,并嘱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减少超滤量。
3.高血压 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高血压,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比较顽固,难以处理。发生原因可能是超滤不足、失衡综合征、情绪紧张及内皮素分泌过多。应根据诱因进行治疗,如血容量过多,水钠潴留明显,要加强透析,充分脱水;合理使用降血压药,可用硝苯地平舌下含服,配合镇静药物;必要时可用硝普钠降血压。
4.心律失常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心律失常很常见,常见的原因有高血钾、低血钾、心肌病变、病毒感染、低氧血症、酸碱平衡紊乱、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冠心病和洋地黄制剂的毒性反应。临床最常见由低钾血症引起,低钾原因多为反复使用低钾或无钾透析液。透析前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由于透析中血钾浓度下降及酸碱度变化,可发生洋地黄中毒诱发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高血钾引起的心率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钾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猝死原因。防治措施有饮食控制含钾食物以防透前高血钾,严格限制透析患者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以及限制使用含钾>3.0mmol/L的透析液。发生心律失常时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应根据药物代谢情况调整剂量。
5.心脏压塞(心包填塞) 血透中及透后短时间内发生的心脏压塞多为出血性,常在原有尿毒症性心包炎基础上由于应用肝素引起心包出血。临床表现为:①血压进行性下降,伴休克征象;②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中心静脉压升高;③心界扩大,心音遥远;④B超见心包大量积液等。透析中发生者应立即停止透析,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症状严重者可予心包穿刺引流减压或直接行外科引流减压。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疑有尿毒症心包炎患者,尤其是心前区闻及心包摩擦音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透析。
6.心搏骤停 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心搏骤停并非罕见,在预防上,对有严重贫血、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患者,在透析患者中患者突感胸闷,往往主诉“全身说不出的难受”,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急促或不规则,血压下降,在静脉壶内血液颜色变暗红等,应及时停止透析,寻找原因。心搏骤停时,应行心肺复苏。
7.急性溶血 血液透析中发生急性溶血,是一种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常见原因有:①透析液温度过高;②透析液配比失误,致渗透压过低;③消毒剂残留;④透析膜破损,引起较多的透析液进入血液;⑤透析液用水中的氯胺、硝酸盐、铜离子等含量过多;⑥异型输血。急性溶血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回血静脉疼痛、血压升高、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烦躁,可伴严重腰痛及腹部痉挛,静脉回流呈深红葡萄酒色。严重者有发冷、寒战、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血红蛋白尿甚至昏迷。透析液低渗引起者还可同时出现水中毒或脑水肿。少而缓慢的溶血则仅表现为贫血加重。一旦发生溶血伴高钾,应停止透析。透析管道及透析器的血液切勿回输体内,同时予以输血,待病情稳定后尽快血液透析治疗。
8.空气栓塞 由于透析机有完善的监控措施,空气栓塞很少发生,多由操作失误或管道破损引起。一次进入5ml以上空气即可引起明显栓塞症状,坐位时主要引起脑栓塞,卧位时主要引起肺动脉高压及急性右心衰竭,也可出现冠状动脉栓塞或脑栓塞,查体闻及心脏搅拌音。在血透过程中,一旦空气进入体内,应立即阻断静脉回流,患者取左侧卧位及头低足高位,使空气聚集在右心房内,症状严重者可取肩着地,髋腿放在床上,在彩超监视下或直接进行心房抽气,进一步可送高压氧舱治疗。
9.出血 在血透过程中或透析结束后发生出血并不少见,常见的有消化道出血、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后腹膜血肿、血性胸腔积液、渗出性血性心包炎、眼底出血等。透析时体内肝素化是出血的直接原因,其次是高血压、血小板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也是出血的重要因素。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是透析期间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与非透析患者脑出血类似,但需要CT明确诊断,应立即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治疗亦相同。如7~10d须继续透析者应行无肝素透析或改为腹膜透析。
10.肌肉痉挛 透析中肌肉痉挛的发生率为10%~20%。可能与超滤过快、低氧血症及pH升高有关,与低钠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关系尤为密切。预防方法是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防止超滤过多、过快。肌肉痉挛时,可静脉注射高渗盐酸、高渗葡萄糖或碳酸氢钠。改善血液净化方式,序贯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可减少肌肉痉挛的发生。
11.恶心、呕吐 血液透析引起恶心、呕吐是常见的症状。常见原因在开始透析时由于血浆与透析液之间渗透压不平衡,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低血压、失衡综合征是呕吐常见的原因。应针对病因给予治疗,若透析流速太快,可减慢流速,避免过多超滤脱水,若血压太低,给予补液,调整血容量。恶心、呕吐往往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除用止吐及镇静药物外,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立即停止血透,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12.头痛 血液透析的头痛发生率约为5%,高血压、失衡综合征、颅压增高是头痛常见的原因。对头痛的患者,尽可能找到病因,采取有效处理,如无明确原因,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镇痛药,如每次透析均发生头痛,可采用碳酸氢盐透析,头痛即刻缓解,考虑可能与醋酸盐扩张血管有关。
13.发热 透析开始后即出现寒战、高热时,多为复用透析器及管道污染、残留甲醛、消毒不彻底或预充液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输液反应。透析1h后出现发热,发热原因大部分为内毒素的热原反应,其次是感染。主要症状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肌痉挛性痛、低血压等。对于致热原反应主要采取对症治疗,轻者可静推地塞米松5mg、抗组胺药物盐酸异丙嗪25mg,如寒战不能控制,用哌替啶肌内注射常常有效,患者很快安定下来,发热自然消退,重者应停止透析。如发热在24h持续存在,要怀疑是感染引起,一方面做血培养,并立即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候培养细菌结果及药敏,再做抗生素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