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1053—1123),字定夫,谥文肃,福建建阳人。游酢“如坐春风”必定发生于元丰四年,而其缘由则要从游酢与杨时以师礼拜见程颢而“学焉”说起。
游酢师从程颢始于元丰元年(1078年)程颢知扶沟县而兴办县学之时,而且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已明确说:“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於是尽弃其学而学焉。”其中“其学”一作“故所习”。也就是说,游酢于当时已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了。不过,堂堂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却要硬拗,说游酢“未至”,其卷一百八十五《人物》谓:“元丰二年,颢再知开封府扶沟县,方兴学校,邀酢掌教事;酢欣然往,未至,而颢坐事罢官。先是,建安林志宁游文彦博门下求教,彦博令往见颢及颐,及志宁归,以语酢,酢遂偕将乐杨时执弟子礼见颢於颍昌,尽弃所学而学焉,闻颢微言奥旨,欣然有得。”而夹注谓“《宋史》本传云:程兴扶沟学,招使肄业。案《墓志》:召公来职学事,乃掌教诸生,非使肄业也。又考《二程遗书·外书》:颢以熙宁八年差知扶沟县,元丰二年召判武学,为李定、何正臣所劾,仍归扶沟,坐盗逸狱罢。《年谱》:元丰四年,酢始与杨时以师礼见明道先生於颍昌。与《语录》所载林志宁语合。颢罢扶沟日,酢必未至,故逾两年始往颍昌。”《关于游酢研究的几个问题》(《游酢研究》第2辑和《南平文史资料》第15辑)所引清同治《重纂福建通志·卷185游酢传》为:建安林志宁往见“二程”,“归以语游酢,酢遂偕将乐杨时执弟子礼见颢于颍昌。”
道光通志这是很搞笑的,既然承认“《墓志》:召公来职学事,乃掌教诸生,非使肄业也”,又怎么会“颢罢扶沟日,酢必未至”呢!“酢必未至”则又如何“掌教诸生”呢!“《语录》所载林志宁语”并无年代,则凭什么依据错误百出的游酢《年谱》去否定杨时所撰的游酢《墓志》呢!
道光通志夹注中所谓“《语录》所载林志宁语”,朱熹《二程外书·传闻杂记》转录的《龟山语录》为:“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先是,建安林志宁出入潞公门下求教。潞公云:某此中无相益。有“二程”先生者,可往从之。因使人送明道处。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先生谓不可不一见也,于是同行。时谢显道亦在。”其中“颖”皆为“颍”之误。《宋文肃廌山游先生集·师友叙述》所引《龟山语录》唯“于是同行”作“于时同行”。
这就牵涉到林志宁“乃语”的时间、地点和对象。元丰四年之前,游酢与杨时曾于熙宁六年(1073年)春三月礼部试下第补太学生。其中,游酢于补太学生后多在京师太学以及扶沟、颍昌等地,而杨时则于补太学生后“归乡”,至熙宁九年登进士第乃至熙宁十年“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基本上是“居乡”。简言之,游、杨二人基本上并不在同一地点,偶尔可能在一起也应当是在京师。因此,“建安林志宁”的“乃语”如果对象是游酢与杨时二人,则应当在京师,以现有资料来看,游、杨、林三人都同时在京师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才有将“乃语”解读为“归以语”;那么如果是“归以语”,则其对象就只有杨时一人,不可能是“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更不可能是“志宁归,以语酢”。
这期间,林志宁是有专程前往杨时“家乡”登门拜访过杨时的,因此杨时才有《酬林志宁》,诗云:“君不见昔时卜年公,坼龟食墨瀍涧东。伊流洛水环紫宫,广轮千里天地中。真人一往不复见,鼎湖弓剑空遗踪。阴阳所交风雨会,和气自古生英雄。迩来百千岁,零落多奇穷。鸣皋少室峥嵘倚天阙,下有回渊万仞蟠双龙,蒸云结雨气濛濛。惟有苍髯紫颔包玄珠,时发光焰凌烟虹。成周太平郁余策,但令洙泗生清风。羡君妙龄有仙骨,乘槎暗与天潢通。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决开银河浪,分出一派悬秋空。顾予山野姿,未老心已慵。谬从君子游,营道术偶同。有如退之与东野,自惭青蒿倚长松。感君惠然抵山谷,开谈冰雪清吾胸。高堂黑发颜如童,未须念此心忡忡。幸有山前清泉冷可酌,与君啜甘茹草忘春冬。”《〈杨时集〉诗文编年考证》将杨时《酬林志宁》此诗编列于“元丰五年壬戌”而谓:“此为酬谢林志宁‘惠然抵山谷’登门拜访之作。林志宁,建安人。元丰六年,杨时《与游定夫书》云:‘春初至建安,曾托志宁附书。’此为杨时临赴徐州任前,专程回访志宁,并托书志宁,捎给尚在程门的游氏。由此推之,志宁‘惠然抵山谷’当在此前,故次于壬戌。”
然而,此诗题注“志宁从学河南二程先生”,且诗中先是赞颂“伊流洛水”,其后“羡君妙龄有仙骨,乘槎暗与天潢通。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决开银河浪,分出一派悬秋空”,正是“羡”林志宁“万里不一息,去若孤征鸿”且因文彦博(潞公)而得以“往见颢及颐”之事;而“感君惠然抵山谷,开谈冰雪清吾胸”则说明,林志宁“惠然抵山谷”登门拜访之前,杨时尚未“以师礼见明道”,所以“开谈”之后就犹如“冰雪清吾胸”,因而“感”谢林志宁;如果是杨时已见过程颢而后林志宁“惠然抵山谷”且“开谈”,大概没有这种效果。因此判断,《酬林志宁》诗应作于元丰三年秋之前,参考黄谱称杨时于元丰三年“秋,赴调”,则林志宁应当是在元丰三年秋季之前“归以语”杨时一人。同时,林志宁“归”之前则可能是与“职学事”的游酢同学于程颢,因为元丰三年冬之前程颢在任扶沟知县并且“兴扶沟学”;不意后人因此而误谓“志宁归,以语酢”及“志宁乃语定夫及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