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及如何处理

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及如何处理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免疫及非免疫因素所致的移植肾肾病是移植后蛋白尿产生的重要原因。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出现与普通慢性肾疾病一样,提示产生蛋白尿的有功能肾单位将会逐渐减少,最终走向移植肾衰竭,是影响移植肾远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药雷公藤多苷不仅可以作为免疫抑制药用于抗排斥治疗,而且能明显减少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可使用半量或全量雷公藤多苷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

正常人每天从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mg,上限为150mg,称为生理性蛋白尿,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如每日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尿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属于异常蛋白尿,称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因此,对于首次尿液检查蛋白阳性,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应复查1~2次。复查阳性者,应留24h尿液做蛋白定量,如低于150mg,表明原定性阳性只是一过性现象或假阳性结果,常见于高度浓缩尿、肉眼血尿、强碱性尿、X线造影剂、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磺胺类等药物。

各种免疫及非免疫因素所致的移植肾肾病是移植后蛋白尿产生的重要原因。免疫性因素包括急性或慢性排斥反应、新发或复发的肾小球肾炎;非免疫因素包括CsA肾毒性、高血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暴饮暴食以及肾单位不足现象,还要考虑自己原来的两个肾引起蛋白尿的情况。因此,尿蛋白阳性不一定是发生了排斥反应。所以,尿中有蛋白不用特别紧张,因为移植肾排斥反应引起的只占其中一部分。但有蛋白尿还是应该高度警惕,是否有肾疾病,需要医生来确定。肾移植术后蛋白尿的出现与普通慢性肾疾病一样,提示产生蛋白尿的有功能肾单位将会逐渐减少,最终走向移植肾衰竭,是影响移植肾远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肾移植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药过程中发生的蛋白尿,比普通肾病蛋白尿治疗难度大。

蛋白尿究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由于各种肾病的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活检,因此移植后蛋白尿的诊断也受到活检的限制,对已出现蛋白尿异常的患者最好做移植肾活检,以确定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疾病进程。但有时明确诊断比较困难,需由医生综合考虑决定治疗措施。

1.如果因免疫因素引起,需要调整免疫抑制用药,必要时短期应用激素冲击治疗,增加保护肾功能的药物。

2.因CsA可引起肾血管和肾小球损害,也可以造成肾小管和间质的损害,产生蛋白尿。如果考虑为CsA药物毒性所致,应停用或减少CsA用量,加用活血改善微循环药物,多数情况可逆转。

3.高血压是肾移植术后蛋白尿产生的重要因素,高血压使移植肾处在一个高灌流的状态下,对肾是不利的。各种降压药物都可以通过降低血压不同程度地减少蛋白尿,在选择降压药时可考虑使用ACEI及ARB这类药物,此类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而且其降蛋白尿作用最为显著,如加用盐酸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缬沙坦等。此外,它们还可以保护肾的功能,减轻CsA的肾毒性。

4.加用雷公藤多苷。中药雷公藤多苷不仅可以作为免疫抑制药用于抗排斥治疗,而且能明显减少肾移植术后蛋白尿。可使用半量或全量雷公藤多苷治疗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总量可按1mg/kg分3次给药。在加用雷公藤药物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可适当减少CsA药物剂量。但用药后需注意检测肝功能和血常规。

5.加用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药物。他汀类药物不仅有依赖降血脂的肾保护作用,而且可以降低蛋白尿。

6.如果是自己原来的肾引起,则应切除原来的肾。

7.应用扩血管及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也会有显著疗效。如应用前列地尔、肾康注射液、丹参制剂等。

8.有了蛋白尿,就要适当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限制蛋白质饮食可减少体内代谢产物合成,达到减轻残肾压力、减少损伤、延缓移植肾衰竭的目的。限制蛋白饮食后,为防止营养不良,应给予必需的氨基酸,补充维生素并适当补钙。如蛋白尿非常严重时,需要切除移植的肾,恢复血透治疗。

术前已经存在的蛋白尿应在术后6~8周消失。重新出现、持续存在的蛋白尿是肾功能损伤的结果和(或)原因,并最终可导致移植肾失功。如已消失的蛋白尿又复出现,或蛋白尿较基础值增加时,应警惕原病复发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伤。必要时应活检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