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常进行的血生化检查项目有: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血电解质(钾、钠、氯化物、钙及无机磷)、二氧化碳结合力、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等。
1.血肌酐(Scr) 肌酐是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血清肌酐测定可用于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情况。血中的肌酐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组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内源性肌酐由肌肉代谢产生,每天生成量比较衡定,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液中肌酐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肾实质受损时血中肌酐浓度升高,血肌酐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这是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2.血尿素氮(BUN) 血尿素氮是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尿素氮的变化对非蛋白氮数值的影响较大。临床上常选用尿素氮的检测来代替非蛋白氮的测定。
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通常肾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1/2~1/3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尿素氮较易受饮食、肾血流量的影响,如有蛋白质分解因素包括感染、肠道出血等也可使尿素氮升高。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值约为10﹕1,比值升高的原因有高蛋白饮食、胃肠道出血、肾缺血、溶血,心功能不全和高分解代谢状态(烧伤、高热、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为肾前因素引起,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症。
正常成年人空腹BUN为3.2~7.1mmol/L(9~20mg/dl)。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和肾破坏性病变均可使血尿素氮增高。肾外因素也可引起血尿素氮升高。临床意义如下。
(1)增高:肾灌注减少(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尿路阻塞性病变,高蛋白饮食,分解代谢亢进状态,肾小球病变,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2)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
血尿素氮易受到尿量及氮负荷的影响,如上消化道出血、某些严重肝病、严重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和饮食中蛋白质过多时,可引起血尿素氮的暂时增高。此外,在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血尿素氮不一定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时,血尿素氮才显示异常,所以血尿素氮虽可作为判断肾小球功能的指标,但不如血肌酐准确。
3.尿酸(UA)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尿酸测定主要用于肾功能评价、痛风诊断和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正常值208~428(男)μmol/L、155~357(女)μmol/L。血尿酸增高常见于痛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酸长期增高或短期内急骤增高均可致肾损伤。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的诊断肾病变。肾移植患者血尿酸含量升高的常见原因有:移植肾功能不全和CsA(或FK506)引起的与剂量相关的肾功能损害是主要原因,此外应用抗排斥药物咪唑立宾(布雷迪宁)和泼尼松可显著增加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其他原因有应用氢氯噻嗪等噻嗪类利尿药、原发性痛风、糖尿病等,以及患者长期禁食、急剧体重减轻、应激状态、长期摄取高热量膳食等。但应注意,若能严格禁食含嘌呤丰富食物3d,排除外源性尿酸干扰再采血,血尿酸水平改变较有意义。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见相关章节。
4.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球蛋白(GLB) 正常值,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肾病综合征及营养不良者常出现血清蛋白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肝硬化患者常表现血球蛋白增高。
5.血清钾(K+) 正常值3.5~5.5mmol/L。少尿或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出现血钾增高(>5.5mmol/L),血钾明显增高会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过度利尿或进食过少时可致低血钾(<3.5mmol/L),患者出现四肢无力(甚至软瘫)、腹胀等表现。
6.血清钠(Na+) 正常值135~145mmol/L。肾病患者常因水肿、限制食用盐或禁止食用盐而出现低钠血症,表现乏力、四肢麻木,严重者昏迷。
7.血清氯化物(Cl-) 正常值95~105mmol/L。常因限制食用盐或禁止食用盐而出现。
8.血清钙(Ca2+)及无机磷 正常值:血清钙2.25~2.58mmol/L;血无机磷0.97~1.61mmol/L。尿毒症患者常出现血钙降低及血磷增高,可表现为手足搐搦(俗称手脚抽筋)、软组织钙化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长期服用激素易出现低血钙。
9.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是在特定温度、压力下测定溶解至血浆或血清中二氧化碳(CO2)的量。主要是指血液中呈结合状态存在的CO2,反映体内的碱储备量,受代谢性和呼吸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主要用以了解血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判断有无酸碱平衡失调及其程度,测定肾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在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时,能较及时地反映体内碱储备量的增减变化。正常值22~31mmol/L(50 vol%~70vol%),平均27mmol/L(60vol%),是反映人体内酸碱平衡的指标之一。降低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剧烈腹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升高见于:急性胃炎、肺部感染及碱性药物等。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情况适时调整碳酸氢钠用量,以维持人体酸碱平衡。
10.血清葡萄糖(GLU) 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诊断糖尿病的最主要检查项目之一,对于判断糖代谢的情况及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详见本书糖尿病节。
11.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 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三酰甘油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高,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血中的TC仅有10%~20%是直接从食物中摄取,主要与载脂蛋白结合,以可溶性脂蛋白形式存在,其3/4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LDL)中,1/4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HDL)中。肝脏是合成和贮存胆固醇的主要器官。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血清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TC测定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脂代谢异常症的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重症肝病和营养学评价。国内外专家推荐成人理想胆固醇值为<5.2mmol/L(200mg/dl),5.23~5.69mmol/ L(201~219mg/dl)为边缘升高,>5.72mmol/L(220mg/dl)为升高。
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又称脂肪,来源于食物脂肪与肝脏合成的脂肪,它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临床血脂分析的重要指标。它们不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在血液中循环运转。轻度三酰甘油增高,可能由糖类食物摄入过多、吸烟、肥胖等因素引起。重度增高,多与糖尿病、肝病、慢性肾炎等有关,一般为继发性疾病。取血前36h不饮酒,至少12h不进食,取血前禁食高脂肪食物。TG的合适范围为<1.7mmol/L(150mg/ dl),超过1.7mmol/L(150mg/dl)即为升高。
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所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体。含三酰甘油多者密度低,少者密度高。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结合而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它的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的可能性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常被称为“坏”胆固醇,正常值为2.07~3.12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结合形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如同血管内的清道夫,将胆固醇从组织转移到肝脏中去,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也称为“好”胆固醇。正常值为0.94~2.0mmol/L。
12.转氨酶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它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以谷丙转氨酶(ALT或GPT)和谷草转氨酶(AST或GOT)最为重要。
正常时,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只有极少量释放入血中,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当肝、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细胞内这种酶释放出来,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1%的肝细胞损害,可以使血中谷丙转氨酶的浓度增加1倍。因此,谷丙转氨酶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测到肝脏是否受到损害。所以测定血清中此酶的含量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的依据。而谷草转氨酶以心脏中活力最大,其次为肝脏。
13.间接胆红素(IBIL) 是指血红蛋白中血色素的分解产物,在血循环中与清蛋白结合转运。
测定血清间接胆红素临床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各种溶血疾病。溶血性疾病及肝细胞功能受损时均可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此外,心功能不全、败血症等也可出现升高。
14.直接胆红素(DBIL) 是指被肝细胞摄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的胆红素,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DBIL升高,说明经肝细胞处理和处理后的胆红素从胆道的排泄发生障碍。测定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鉴别黄疸的类型。增高见于药物或病毒性肝损害、胆道梗阻、肝内淤胆等。
血清总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总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