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萌出的概念 牙萌出是指儿童到一定年龄时,埋在颌骨内的乳牙或恒牙牙胚不断向着口腔方向移动,渐渐突破口腔黏膜,向平面继续延伸,至上下颌牙接触,建立咬合关系的全过程。
2.牙萌出的生理过程 牙萌出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期。
(1)萌出前期:该期的主要变化是牙根形成时,牙胚在牙槽骨中的移动。在牙胚向移动的方向上,骨组织吸收,而在其相反方向上骨组织增生沉积以填补空隙。
在同一骨隐窝中,恒牙胚在乳牙胚的舌侧发育。发育的恒牙胚除向面移动外还向前庭方向移动。
牙萌出前的移动是由两种方式完成:一是牙胚的整体移动,二是牙胚在生长时一部分保持固定而其他部分继续生长,使牙胚中心发生改变。通过牙胚的移动,来调整与邻牙和生长着的颌骨的关系。
(2)萌出期:乳、恒牙的萌出都是开始于牙根的形成,尔后,牙根继续发育,牙持续进入口腔达到咬合的接触。
牙萌出之前,牙冠外面覆盖着缩余釉上皮,该上皮能保护牙冠在萌出移动中不受损伤,当切缘和牙尖到达口腔黏膜时,口腔上皮与缩余釉上皮融合,融合区的上皮退变,牙尖或切缘出现于口腔,缩余釉上皮与釉质表面分离,牙龈向根方移动,牙冠暴露。所以,牙的萌出,一方面是牙本身的向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缩余釉上皮与釉质表面分离,临床牙冠暴露,牙龈向根方移动来完成的。
牙尚未暴露的部分,缩余釉上皮仍然附着在牙面上,待牙完全萌出后,只留下附着上皮包绕着颈部的牙釉质。在牙颈部缩余釉上皮成为牙龈的结合上皮。
正在萌出和生长的牙胚,除向运动外,同时又因颌骨本身的增长而进行侧向运动,从而达到咬合位置。
(3)萌出后期(功能期):当牙萌出到面建立咬合关系时,牙槽骨密度增加,牙周膜主纤维呈一定方向排列,形成纤维束,附着在牙龈、牙槽嵴和牙根周围的牙槽骨上。
牙萌出时牙根尚未发育完成。牙萌出后,牙根还要继续发育,一般要经过3~5年,根尖部才完全形成,根尖纤维也随之发育。
牙的萌出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周围的支持组织与牙的萌出移动相协调。
在牙的萌出中,自牙尖进入口腔至对建立咬合期间,最易发生咬合异常。若是儿童唇、颊或舌的压力大小和方向不正常或不平衡,例如,咬唇、吐舌、吮指等不良习惯,均能使牙发生异位畸形。当然,已出现异位者,儿童期加以矫治效果好。
3.牙萌出的X线解剖标志
(1)牙冠发育完成,牙根开始发育,牙胚则开始向着口腔方向移动或萌出。
(2)牙根发育至根长的1/2~2/3时,牙胚向着口腔方向萌出,突破牙槽骨。
(3)牙根发育至根长的2/3时,牙胚则可突破牙龈黏膜,萌出至口腔。
当牙根尖已形成,牙已发育成熟,已不再有萌出潜力。此时,若牙仍在颌骨内,则多需正畸牵引萌出。
4.牙萌出的机制 至今,对牙萌出的机制还不十分了解。目前,有如下解说。
(1)牙根的形成:牙根的形成与牙的向移动是一致的。当牙根渐渐形成时,它渐渐地产生一种力量使牙胚向向移动,并使隐窝骨的顶部产生骨吸收,而底部产生骨沉积。
(2)液体的压力:根尖组织中,局部组织产生的液体所形成压力的增加可将牙推向面。
(3)牙胚周围骨组织的有选择的吸收与有选择的沉积,使牙胚向面方向移动。在牙萌出前期,在上、下颌骨的生长中,通过骨的吸收与沉积可使牙发生移动。
(4)牙周膜的细胞或纤维,或两者共同将牙牵拉至面。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收缩能力是推动牙移动的主要力量来源。
牙的萌出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现象,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其萌出的机制有待于继续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