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异常心理或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制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异常心理既包括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包括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人类心理的正常是相对的,绝对的健康和正常很难找到,即使是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而且,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对于心身发育不成熟的儿童,特别是对于幼儿与学龄儿童等在口腔病诊疗环境中出现的焦虑、恐惧、依赖性与拮抗等行为是暂时的心境不佳,不属于疾病的范畴,不称之为心理异常,而只可称之为就诊儿童的心理不良反应。
1.焦虑与恐惧 口腔病患儿就诊时,由于陌生的诊疗环境和医护人员;奇形怪状的口镜、探针、镊子等医疗器械;轰鸣作响的手机、三用枪等特殊设备;刺鼻难闻的药味;备洞、注射等所造成的疼痛;以及见到、听到其他儿童在治疗时的哭闹场面与监护人的态度与表情时,不少患儿则可出现焦虑与恐惧,尤以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多见。
儿童焦虑表现为神情不安、烦躁、出汗、脸色发白、心搏加快,甚至打嗝、发呕、尿频等。而儿童恐惧则是他们明知口腔病诊疗环境与物体对自己没有真实的危险而产生异常害怕和异常紧张情绪,并出现上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不相符。
其实,恐惧也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之一。在机体和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出现恐惧是非常自然和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监护人的注意,才能及时得到保护。某些个体特性的儿童,如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等对恐惧症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有焦虑不安、恐惧情绪的儿童,我们不应责备,更不能歧视,而是接近儿童,找出原因,消除恐惧。我们应意识到,紧张或焦虑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口腔病治疗的成败。
2.依赖与拮抗 儿童的依赖心理是指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对监护人,尤其是对母亲有明显的依赖,表现为认生,不愿和母亲分离,听从母亲的话。母亲在椅旁陪伴、抚摸患儿的手,可以配合完成治疗;硬性分离,不让母亲陪伴,反而不配合,难以进行治疗。依赖的程度,取决于母亲对儿童的信息和需求反应速度和满足程度。反应越快,满足越好,依赖性就越强。
儿童的拮抗是儿童心理不良反应的另一特征或极端表现,有冲动型和被动型。
(1)冲动型拮抗:不论是否有监护人或母亲的陪伴,患儿表现为哭闹,喊叫,乱打乱踢,躺在地上耍脾气,谁的话都不听,拒绝检查与治疗。
(2)被动型拮抗:患儿就诊时并不哭闹,不喊叫,但也不说话,不上椅位,不张口,不进行口腔检查,与医务人员的要求相抗拒,说理和恐吓均无作用。有的拮抗或抗拒一段时间后可转为冲动型拮抗。无论是被动型或冲动型拮抗均使口腔检查与治疗难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