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龋病及龋病的防治

儿童龋病及龋病的防治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窝沟龋为发生于牙的发育窝沟内的龋病。慢性龋为病变进展缓慢,洞内软化牙本质少,呈棕色、褐色的龋病。儿童龋病包括乳牙龋和恒牙龋。当前,乳牙龋仍是我国儿童口腔疾病当中的主要疾病。12岁城市和农村儿童恒牙患龋率分别为48.32%与40.82%,龋均分别为1.10与0.89。农村儿童乳牙龋病重于城市儿童。由此可见,经过10年来的龋病预防保健工作,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乳牙患龋状况仍十分严重。

龋病是一种细菌作用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病也是一种由细菌与牙菌斑、食物成分、牙结构与所处环境及时间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疾病。

龋病的特点是牙硬组织出现溶解与破坏,或出现色、形、质的变化,或出现不能自身修复的病损或龋洞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龋病的标准是,牙的窝沟或光滑面有底部发软的病损,釉质有潜在损害或沟壁有软化者即为龋。

龋病,若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若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和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龋、慢性龋、静止龋和继发龋等。

浅龋为限于牙表层的龋病。冠部浅龋为釉质龋,颈部浅龋为牙骨质龋或牙本质龋。中龋为龋损进展到牙本质浅层,并形成龋洞的龋病。深龋为龋损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且龋洞明显的龋病。

窝沟龋为发生于牙的发育窝沟内的龋病。平滑面龋为发生于牙的平滑面,包括邻面、唇、颊、舌面及近龈缘牙面的龋病。平滑面浅龋呈白垩色或浅褐色斑点或斑片,窝沟浅龋呈白垩色、墨浸状沟纹或点状、条纹状洞隙。但釉质的白斑或着色的不平坦区,可插入探针而底部不发软的着色窝沟,和中到重度氟牙症造成釉质缺陷等均不诊断为龋。

急性龋为病变进展快,龋洞内软化牙本质松软、湿润、着色浅、易刮除的龋病。慢性龋为病变进展缓慢,洞内软化牙本质少,呈棕色、褐色的龋病。静止性龋为龋洞洞口敞开,软化牙本质被磨掉,洞底坚硬者的龋病。继发龋为龋病充填治疗后的牙,在修复体边缘或窝洞周围的牙体组织又发生的龋病。

儿童龋病包括乳牙龋和恒牙龋。乳牙龋中包含着婴幼儿龋和猖獗龋。口腔检查时需记录恒牙龋失补牙数(DMFT)和恒牙龋失补牙面数(DMFS),以及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和乳牙龋失补牙面数(dmfs)。

当前,乳牙龋仍是我国儿童口腔疾病当中的主要疾病。1998年,发布的我国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为76.55%,城乡分别为75.6%与78.28%,龋均为4.48%。12岁城市和农村儿童恒牙患龋率分别为48.32%与40.82%,龋均分别为1.10与0.89。2008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儿童乳牙龋病患龋率为66.0%,城乡分别为62.0%与70%,龋均为3.50,其中96.7%的龋失补患牙(dmft)为未经治疗的龋齿患牙,也就是说仅有不到5%的乳牙龋病得到了治疗。农村儿童乳牙龋病重于城市儿童。城市和农村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分别为29.30%与28.60%,龋均分别为0.53与0.54。2006年,对北京408名1—4岁儿童龋病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为52.7%,其中,女性48.21%,男性56.51%,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低于西方国家的移民人群。由此可见,经过10年来的龋病预防保健工作,我国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乳牙患龋状况仍十分严重。鉴于我国0—14岁儿童数量之庞大(约有近3亿),当前,乳牙龋病正危害着我国儿童的口腔健康,为此,我们极有必要加强对乳牙龋,尤其是婴幼儿龋病的认识与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