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的食物成分和饮食习惯
对儿童乳牙龋病而言,儿童的食物和饮食习惯是其好发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食物主要是含糖的食物,而且嗜食含糖的食物。例如,含糖的奶制品、甜点、饼干、小点心等。这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可以作为致龋菌代谢底物的糖类(碳水化合物),还有很强的黏性,这种黏性可使其长时间停滞于牙面,增加菌斑中细菌产酸发酵的时间,从而加大了乳牙患龋的风险性。
儿童频繁的进食是多数儿童的饮食习惯。由于糖类对龋病的影响受到其主要因素即进食频率的影响。儿童进食的频率,或进食次数可以使龋病发病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进食次数越多龋病活跃性越显著。岳松龄曾指出:若每日3餐,菌斑pH下降3次,每次持续降低pH约40min,全日共降低120min。若增加含糖零食的次数,假如增加4次,则全日菌斑维持低pH状态时间可达280min。如此频繁的pH下降和如此长时间的低pH状态,则打断了牙釉质脱矿后的再矿化的动力学过程,其结果则很有可能产生不能自行修复的龋病。
(二)乳牙组织结构的特点
乳牙与恒牙比较,尤其与成人恒牙比较,其牙釉质、牙本质均较薄,而且其矿化度低,抗酸能力弱,在致龋微生物和糖类的共同作用下,很易患龋,患龋后龋病进展也较快。
(三)乳牙解剖形态的特点
乳牙的牙颈部收缩明显,牙冠颈1/3处隆起,而且与邻牙的接触为面的接触,面接触而非点接触的形态则易滞留牙菌斑,乳磨牙面的点隙窝沟及牙列中的生理面隙等也均易滞留食物而不易被清洁。
(四)儿童口腔自洁作用和清洁作用差
儿童的睡眠时间长,入睡后口腔处于静止状态,随之唾液分泌少,使口腔自洁作用差;又因儿童年幼,其自行清洁口腔的能力也较差,因而增加了乳牙患龋的概率。
(五)遗传因素
除上述的乳牙龋病好发因素以外,还应考虑到遗传因素对乳牙龋病发病的影响。特别是有龋病家族史的儿童,这种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在质的方面影响到乳牙的矿化程度和(或)抗龋能力,还可能在质的方面影响到儿童唾液的某些成分和性能,从而导致了乳牙龋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近年,龋病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龋病发生的遗传学研究,不仅能更好理解龋病发生的病理过程,而且对进一步了解乳牙龋病的病因,指导龋病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遗传因素在乳牙龋病的病因探讨和防治研究中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