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牙龈表现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牙龈表现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儿童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和口腔卫生不好时,它们则可乘虚而入,发生疾病。当儿童全身状况未得到改善或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时,坏死性龈炎则可向深层组织发展,而出现附着龈坏死、牙槽骨外露、牙齿松动及颌下淋巴结增大等。但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慢性期,出现反复发作的牙龈炎症、乳头消失,疼痛和出血、口臭等,而细菌涂片检查无特殊细菌。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Necrotiz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NOG)又称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acute necrotizing ulcerative gingivitis,ANOG)或溃疡假膜性龈炎(ulcermembranous gingivitis)。是指发生于龈缘和龈乳头的急性炎症和坏死,由Vincent于1898年首次报道,故又称Vincen(文森)龈炎。

【病因】 是梭状杆菌和文森螺旋体共同作用下发病的,本病又称为梭杆菌螺旋体性龈炎。这两种病原体都是厌氧菌,在人的口腔中都能找到,但数量不大。当儿童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和口腔卫生不好时,它们则可乘虚而入,发生疾病。尤其当儿童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发热性疾病时更容易患病。宿主抵抗力低下是重要的发病内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前线战士中流行此病,故又称为“战壕口”。“战壕口”一名也说明本病在战壕中的恶劣环境下可能流行。

【病理】 本病为非特异性急性坏死性炎症。

1.表层坏死区,由坏死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纤维素、细菌等构成假膜,坏死区与生活组织之间有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2.坏死区下方为鲜红带区,其炎症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血管增生、扩张与充血,并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密集浸润。

3.再下方的结缔组织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区,主要为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此区也有螺旋体的浸润。

本病病理特点为,在充血、水肿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并伴有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变化。龈沟液的细菌涂片可见大量的文森螺旋体和梭状杆菌。

【临床特征】

1.本病多见于儿童的前牙,好发于牙龈边缘和龈乳头。

2.组织坏死。牙龈边缘和龈乳头发生坏死使牙龈边缘覆盖一层灰绿色假膜,此层假膜是由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的组成。去除坏死组织和假膜,龈边缘和龈乳头呈刀切样状。

3.牙龈易出血。若将假膜擦去,或去除坏死组织,下面露出的是出血的创面,触及易出血。

4.牙龈疼痛。牙龈部位有明显疼痛感或胀痛。

5.恶臭。患儿口腔中有一种特殊的腐臭,或典型的腐败性恶臭,这可能与它感染的细菌和组织发生坏死有关。

6.感染可向深层和周围黏膜发展。当儿童全身状况未得到改善或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时,坏死性龈炎则可向深层组织发展,而出现附着龈坏死、牙槽骨外露、牙齿松动及颌下淋巴结增大等。

若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炎症则可由牙龈向黏膜发展,使感染波及病灶相应的唇、颊黏膜上,此时称为坏死性龈口炎(necrotizing gingivostomatitis)。当儿童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时,可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使面颊部组织迅速坏死,甚至穿孔,称为“走马疳”。此时,由于细菌毒素和组织分解的毒性产物被机体吸收,使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诊断要点】

1.坏死性龈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即牙龈和龈乳头呈刀切状坏死,疼痛,易出血,有特殊腐败性臭味,及局部淋巴结增大。

2.病变区的细菌学涂片检查可见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但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慢性期,出现反复发作的牙龈炎症、乳头消失,疼痛和出血、口臭等,而细菌涂片检查无特殊细菌。

【治疗原则】

1.去除局部坏死组织。

2.应用氧化剂,如3%过氧化氢、0.1%高锰酸钾液彻底清洗局部,氧化剂对坏死性龈炎有良好治疗效果。局部冲洗时即可轻轻去除假膜,而后再上药,如涂布碘合剂或1%碘酊。

3.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口腔局部治疗的同时,还需改善儿童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使之加快愈合并避免复发。

重症患儿可口服2~3d的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厌氧药物,有助于控制感染,缩短病程。

4.口腔卫生指导。急性期过后,通过洁治术去除菌斑和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防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