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包括上皮层和固有层,以及两层之间的基底膜与其下方的黏膜下层。
1.上皮层 上皮层位于黏膜表层,由外向内可分为角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基底层。
(1)角化层:在上皮的最表层,由角化与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已经角化的细胞核固缩,消失而成为无结构的层状角化物。角化层质硬而干燥,具有耐摩擦作用,故此层仅发生在经常遭受食物摩擦的部位,如牙龈、硬腭等处,而唇颊、口底、舌腹、软腭等处黏膜没有角化层。
(2)颗粒层:位于角化层深侧,棘细胞层浅面,由数层梭形扁平细胞组成,胞内含透明角质颗粒。
(3)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表面,细胞胞体大,多边形,核大而圆,染色较浅,细胞表面伸出许多细而短的棘状突起,与相邻细胞的棘状突起相连。浅层细胞较扁平,深层细胞较圆大,是蛋白质合成最为活跃的细胞层,它们具有分裂繁殖能力,以补充脱落的表层细胞,故称为生发层。
(4)基底细胞层:位于上皮的最深层,细胞呈矮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卵圆形,色染较深,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基底膜上,并形成上皮钉与固有层相接。通过本层的细胞分裂繁殖,可补充表层脱落的细胞。
口腔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组成的上皮细胞有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而角质形成细胞是黏膜上皮的主要组成部分;非角质形成细胞有黑素细胞,郎格罕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
①黑素细胞。位于黏膜上皮的基底层,胞质内含黑色素颗粒。口腔黏膜中最易见到黑色素的部位是牙龈、颊、舌和硬腭。
②郎格罕斯细胞。位于上皮的深层或浅层,呈树枝状,核深染,胞质内有特殊的郎格罕颗粒,其细胞表面特征和功能类似于巨噬细胞。
③麦克尔细胞。可能是一种感觉感受器,即触角受体。
④其他非角质形成细胞。多为炎症反应有关的一过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2.固有层 固有层位于上皮深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包括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是突向上皮部分的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供给上皮营养,还含有触觉小体以接受刺激。
(2)网状层:位于固有层深部,与乳头层并无明显界限,内有纵横交错的胶原纤维束、血管、神经等。
固有层的基本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具有合成更新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在维持组织的完整性和促进伤口愈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3.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位于黏膜深部,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腺体和脂肪组织等。此处的血管分成小支进入固有层,形成血管网,故可为口腔黏膜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
4.基底膜 基底膜为口腔黏膜上皮与固有层结缔组织的连接处,是由上皮呈钉状突起向下伸长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呈乳头状向上突起而形成不规则的交错面,从而使其面积增大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基底膜在超微结构中不是一种膜,而是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与致密层、透明层连接的纤维复合物,为口腔黏膜功能之所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