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有3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即被覆、咀嚼和特殊的功能。由于其功能的差异,通常又将口腔黏膜分为被覆黏膜、咀嚼黏膜和特殊黏膜等3种类型。
1.被覆黏膜 是除咀嚼、特殊黏膜以外的口腔黏膜,表层无角化,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和牵张力,限制黏膜延伸,保护深层组织。
2.咀嚼黏膜 是指牙龈和硬腭黏膜,其黏膜上皮较厚,表层有角化,并借固有层直接附在骨膜上,或借黏膜下层与骨膜相连,形成良好的,可承受咀嚼压力的机械附着。
3.特殊黏膜 是指舌背黏膜,虽然它有相当的延伸度,又有被覆黏膜特点和咀嚼黏膜的功能,但是,舌背黏膜表面含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以及其黏膜上皮内还有多对味觉感受器,故它除了被覆和咀嚼功能外,还有其特殊的味觉功能。
口腔各部位黏膜,由于其部位和功能不同,各有其特点。
(1)唇黏膜:唇的外侧为皮肤,内侧为黏膜,两者之间的移行部为唇红。①唇黏膜属被覆黏膜,表面的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层,棘层和黏膜下层较厚,乳头层较低且不规则。②唇黏膜的黏膜下层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以致密纤维束与深部肌肉相连接,使黏膜与口轮匝肌紧贴而起皱褶,以免咀嚼时咬伤。其黏膜下层内含有的唇腺是以黏液为主的混合型腺体。③唇红部上皮角化,细胞中含有很多角蛋白,透明度高,固有层乳头高而密,较接近于表面,并含有许多毛细血管襻,血色可透露于上皮表面使唇红呈朱红色。当贫血或缺氧时,则表现出苍白或发绀。唇红部黏膜下无黏液腺与皮脂腺,故易干燥。
(2)颊黏膜:属被覆黏膜,上皮无角化,黏膜下层较厚,脂肪和混合腺体较多,口角后部颊黏膜的咬合线上,有时可出现针尖大小的成簇样淡黄色颗粒,为错位皮脂腺,称“迷脂”,而非病变。
(3)腭黏膜:有硬腭和软腭黏膜。①硬腭黏膜,色淡红,质坚韧,上皮角化层较厚,上皮钉较长,固有层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束附着于腭骨骨膜上,故硬腭黏膜不能移动。腭黏膜下层有脂肪组织,腭后部充满黏液腺,即腭腺。腭前部有腭皱褶,其隆起部分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腭中缝区没有明显的黏膜下层。②软腭黏膜,色较红,富含血管,质柔软,无角化层,固有层乳头短而小,黏膜下层疏松,内有丰富的黏液腺。软腭黏膜后端直达腭垂(悬雍垂),而后反折至鼻腔。
(4)舌黏膜:紧覆于由骨骼肌群组成的舌表面,舌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若以人字形浅沟为界,则人字沟前为舌体,沟后为舌根。舌体与舌根、舌背和舌腹面的黏膜结构不甚相同,各有特点。
舌背黏膜粉红色,较粗糙,表面有许多细小的乳头状突起,称舌乳头。由于它的形状、大小和分布很不一致,因此,又将舌乳头分为
以下几种类型:①丝状乳头,为遍布舌体、舌缘、舌尖的数量最多的细而尖突起。其乳头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尖端上皮角化明显,经常脱落。如角化上皮脱落延缓,并与食物残渣、唾液和细菌混合,附于乳头表面则成之为舌苔。舌苔的分布、色泽、厚薄的变化常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②菌状乳头,数目较少,分布在丝状乳头之间,位于舌缘和舌尖,顶端圆钝、基底较细,呈蕈状,上皮薄,表面不角化,血管丰富,色较红。③轮状乳头,数目最少,体积最大,为8~10个,沿人字沟排列,乳头呈柱状,四周有深沟环绕,上皮无角化,上皮内有许多味蕾,味蕾内有感受味觉的细胞,能感受各种食物的滋味。除轮状乳头有味蕾结构外,其他如菌状乳头、软腭与会厌等处上皮亦有此类结构。④叶状乳头,位于舌缘后部,为乳头已退化的5~8条平行皱襞,其中亦含味蕾。
舌腹黏膜平滑菲薄,上皮不角化,黏膜下层极不明显,黏膜与舌肌束周围结缔组织连接十分紧密,不易起皱。舌腹黏膜和口底黏膜连续,结构相似,松弛地附着于深层组织之上,使舌可以灵活运动。
口底黏膜与下颌舌侧黏膜相连,两者之间有明显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