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保持呼吸道湿化。
【操作要点】
(1)间歇湿化法。
(2)持续湿化法。
(3)连接人工鼻。
(4)环境湿化。
【知识点介绍】
气管切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道的完整性,使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与腺体功能改变,气道分泌物增多,术后患者往往因伤口疼痛不愿咳嗽,使大量痰液潴留于下呼吸道。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可能因没有听到患者咳嗽,喉头也未闻及痰鸣音或吸痰时吸得较浅,没有意识到下呼吸道痰液的潴留,再加上人工气道易干燥,水分丢失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变得黏稠,易形成痰痂。
为避免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痰液黏稠形成痰痂,可采取以下方法。
(1)给予间歇性湿化:每次吸痰后抽取生理盐水2~5ml缓慢注入气管,每日总量约200ml。
(2)给予持续湿化: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6滴或6~8ml/h,每昼夜不少于200ml,湿化液中可根据需要加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3)连接人工鼻:人工鼻是由数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使用时一端与人工气道连接,另一端与呼吸机管路连接。它所应用的基本物理学原理是患者呼气时,相当于体温和饱和湿度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内侧面凝结,同时释放以蒸气状态保存的热量;吸气时外部干燥的气体进入人工鼻,在人工鼻内得到湿化和温热,然后进入肺内,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利用呼出气中的热度和湿度,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减少呼吸道水分的丢失,改善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4)局部空气湿化:暂停使用呼吸机的人工气道患者,用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导管口,将湿化液滴在纱布上,使吸入气体湿化。
(5)室内空气湿化:采用加湿器、地面洒水等方法,使室内相对湿度达到50%以上,气管切开局部湿度达到60%~70%。
(6)定时翻身、叩背,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和黏度: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分离致病菌株后指导临床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