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检查前准备 为了内镜下仔细观察,检查前的准备及用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消除黏液,内镜检查前应给予链霉蛋白酶2万U、碳酸氢钠1g及去泡剂口服,肌内注射丁溴东莨菪碱(解痉灵)以抑制消化道蠕动。在需要特别仔细观察咽喉部的高危人群,或以往内镜检查时反应强烈的受检者中,应在检查前于咽喉部喷洒少量局部麻醉药,以尽可能地减轻受检者的痛苦并抑制呕吐反射。另外,涎液或黏液分泌较多的患者在咽喉部麻醉前应嘱其充分饮水。
2. 观察过程 随着高清内镜及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等图像增强内镜(image en-e enhanced endoscopy,IEE)的问世,使我们可以观察食管表面的微细变化,使微小癌的识别变得更容易。但是,食管内镜观察时可能存在盲区:管腔狭小(如食管的3个生理性狭窄部)、纡曲、壁外压迫等因素常导致局部观察困难;有些病灶仅呈轻微的色调改变或血管形态轻度异常,即使应用NBI也难以发现。为防止遗漏食管癌,应该采取以下做法:①送气、吸气以改变食管壁的伸展度;进镜、退镜慎重观察。②进镜和退镜时均使用NBI进行观察。③常规内镜和NBI观察仍无法判定病灶性质时一定要进行碘染色(图1-1-1)。
从食管入口处至食管胃接合部长约25cm的管腔有3个生理性狭窄部。
第一个狭窄部:在食管入口处,下咽收缩肌和食管上括约肌形成的生理性狭窄部,该部位扩张不全观察困难。此时应该缓慢送气,轻柔进镜观察。常规放大由于近距离观察焦点不清晰,应用放大内镜时可以采用半焦倍数放大观察为宜。包括颈段食管在内,该部位的进镜观察有一定限制,退镜时务必注意观察。应用NBI时也应采用半焦仔细观察,与进镜时手法相同,边送气、边缓慢退镜观察。
图1-1-1 色调变化、血管异形不明显的病变
A.食管中段后壁与周围相比稍有发红;B.右侧为稍稍吸引后观察可见退色调的凹陷病变;C.非放大的NBI观察可见淡淡的茶色调区域;D. NBI放大观察仅见IPCL稍有扩张,未见纡曲、管径不同、形状不一,癌的诊断非常困难;E.碘染色后,可见边界清晰的边缘不规则不染色区,内镜下诊断为上皮内癌
内镜插入食管后,进镜至距门齿约25cm处要稍作停顿,为了去除表面附着的涎液、黏液等,要给予50~100 ml去泡剂进行冲洗。冲洗时如果一次给予大量液体,容易导致液体反流入口腔引起误吸。因此,要注意一次冲洗的量不宜过多。充分吸引后,将内镜退至距门齿约20cm,逐渐向下(肛侧)观察。进镜过程中如果发现涎液或黏液附着,应再次用去泡剂冲洗。由于检查时体位的关系,左侧卧位时涎液及冲洗的液体易在食管左侧壁潴留,要注意及时吸引,避免潴留的液体影响观察。
第二个狭窄部:是胸部上、中段食管交界部的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椎体的压迫部位。尤其要注意受压部位的顶部和受压部的肛侧。该部位的观察过程:送气和吸气使食管壁伸展变化,进镜、退镜动态观察。食管蠕动较强时,内镜不动,可利用食管蠕动进行观察。同样,胸部下段食管的左心房外压部也容易遗漏病变,必须注意观察(图1-1-2)。
第三个狭窄部:在食管胃连接部,不仅是鳞状细胞癌,也是Barrett食管腺癌的好发部位。食管胃连接部通过横膈膜,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导致观察困难,深吸气时括约肌松弛,可以嘱患者深吸气后进行观察。尤其是Barrett食管的诊断,食管胃连接部的确认非常重要。在日本,以栅栏状血管的下端为基准,深吸气时最容易识别栅栏状血管,因此一定要采用该法观察。此外,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病例,采用胃内反转操作有助于观察。
图1-1-2 壁外性压迫部位的观察
距门齿35cm食管下段区域。A-B.箭示壁外压迫,管腔充盈状态下未见明显异常;C-D.少许吸气,稍稍进镜,从壁外压迫的顶部向肛侧可见凹凸不平的病变;E. NBI可见褐色区域;F、G.碘染色后少许吸气,管腔伸展减弱后进行观察可见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