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胭脂染色常用来突出显示病灶的形态和边界,即当病灶的边界和表面结构在普通白光内镜下难以判断的时候,以靛胭脂染色来观察病灶是否具有清晰的边界和不规则的表面,如果染色后观察到这两点改变,则高度怀疑为早期胃癌(图2-3-15)。使用靛胭脂染色时,要注意先清除黏膜表面附着的黏液,然后均匀地染色。喷洒靛胭脂后,常需延迟1~2min,使靛胭脂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分布,来获取最佳观察效果。但是靛胭脂染色对0-Ⅱb型病变效果不佳。
对于可疑分化型的早期胃癌,冰醋酸染色可以突出显示病灶表面黏膜的细微结构变化,冰醋酸染色后发红的区域可以提示肿瘤性病灶的边界(图2-3-16)。而对于一些考虑为分化型早期癌,有时笔者还会采用冰醋酸+靛胭脂的混合染色,来突出显示病灶的边界(图2-3-17)。
图2-3-15 胃的靛胭脂染色:白光下难以分辨的病灶(A,C),靛胭脂染色后可见清晰的边界和表面结构(B,D)
图2-3-16 冰醋酸染色
A.胃角见一发红的粗糙区域,边界不清;B.冰醋酸染色后可见清晰的边界,病灶表面结构不规则
放大NBI内镜是诊断早期胃癌非常有用的工具。对一些白光内镜,甚至染色内镜无法判定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病灶,使用放大NBI,常可以准确地做出预判。放大NBI内镜下,早期胃癌常与周围非肿瘤组织有明确的分界线,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增加、形态与周围非肿瘤组织有明显差异,并出现血管形态的改变:如粗细不均、走行僵硬、走行扭曲、突然中断、树枝状分杈、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等(图2-3-18)。对肿瘤性微血管形态的辨别,需要在实际观察中积累并总结经验。有时病灶表面会存在白色不透明物质(WOS),从而影响微血管形态的判断,这种情况可通过观察WOS分布是否规则来判断病变良恶性,良性病变中WOS几乎全部表现为规则分布,而在早期胃癌中则大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图2-3-19)。另外,放大NBI内镜下还可以通过观察淡蓝脊(LBC),来判断肠化上皮的存在(图2-3-20)。关于放大NBI内镜的诊断要点,本书中另有章节做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图2-3-17 醋酸+靛胭脂混合染色
A.胃窦后壁可见一Ⅱa型病灶,表面不规则,中心部有凹陷,但边界不清晰,尤其是12点钟方向;B.喷洒冰醋酸之后,可见黏膜变白,有自发出血;C.在喷洒完冰醋酸之后,再喷洒靛胭脂;D.延迟1~2min,可见病灶清晰的边界
图2-3-18 早期胃癌放大NBI内镜下的表现
A.白光下,胃窦小弯可见片状略发红的区域,背景黏膜有萎缩和肠化,病灶非常不明显。B.几乎同一位置和距离上,NBI(未放大)下,病灶非常明显,可见边界清晰的不规则褐色区域,说明病灶内血管密度增加,结合形态,高度怀疑早期癌。C.胃体小弯侧可见看到发红的浅凹陷,约0.4cm,白光内镜下非常不明显。D. NBI放大内镜下,可见凹陷处内部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排列不规则,并与周围组织有界线,考虑为分化型早期胃癌。E.胃底后壁可见一发红的不规则凹陷。F.放大NBI下,可以见到清晰的界线和肿瘤性血管。G.最大倍数放大下,可见肿瘤性血管包绕腺管开口,并向病灶周围腺体内延伸。H.白光内镜下,可见胃体小弯不规则隆起性病灶。I. NBI放大内镜下,可见清晰边界和肿瘤性血管。J.最大倍数放大下的肿瘤性血管表现。K. NBI未放大下,可见凹陷型病灶内部血管密度增加。L. NBI放大内镜下,可见典型的螺旋状肿瘤性血管,考虑未分化型癌
图2-3-19 白色不透明物质
A.隆起型病灶表面WOS为规律分布,考虑为良性病变(内镜下切除后病理:化生性息肉)。B.不规律分布的WOS,考虑为恶性病变(ESD后病理:高分化黏膜内癌)
图2-3-20 肠化上皮的淡蓝脊(LBC)
为了得到理想的NBI观察效果,需要对内镜主机的一些参数进行设定。通常将“Enhance”设定为A8或B8,其中A8用来观察微血管更清晰,而B8更适合用来观察黏膜表面结构;“Color”上消化道检查时常设置为1,而下消化道检查时常设置为3;“Iris”在内镜检查时设置为Peak模式,治疗时常设置为Auto模式。黑色先端帽常配合放大内镜检查时使用,来固定住黏膜。做放大NBI检查前,需要充分地去除病灶表面黏液,常用去黏液剂链霉蛋白酶喷洒。应尽量避免刮擦病灶表面,以防病灶表面出血,出血会使NBI下画面呈黑色,而无法观察。在胃腔内注入去泡水,使镜头和病灶之间由水充盈,这样在水中进行放大内镜,会减少反光,得到更加清晰的放大NBI图像。另外,应定期更换主机灯泡和对主机进行除尘清洁,以保证观察效果和图像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