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证与症应统一

证与症应统一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证”与“症”的讨论,他已批评得够尖锐的。目前中医界倾向于把“证”和“症”明显区别开来,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把“证”和“症”区别开来,在探讨文献时就会发生错觉。④将与走向世界背道而驰:因为“证”和“症”二字,外文是没有办法翻译出来的,只有与症状、证候相应的词组。谦斋关于“证”与“症”的统一问题,归纳得非常简单,即中医都用“证”字,西医都用“症”字,中西有别,皆大欢喜。

首先在辨证方面,为了搞清中医常用而又经常乱用的“證”“症”“证”几个词义的本末,谦斋查阅了《列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词源》等书,经过分析,终于弄清了“症”是“证”的俗字,“证”是“證”的简体。实际上“證”“证”“症”是一个字,不能把“症”和“证”看作两个字,也不要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解释为中医特有的病理名词,应当尊重字义出处,人为强加分别,反而使问题混淆不清,而且在探讨文献时会发生错觉。如西医的败血症、尿毒症,可以写“症”,而中医的阴虚证、瘀血证为什么就不能写作“阴虚症”“瘀血症”呢?“症”和“证”是一个字,根据文字的本源和中医的特点,应统一为“证”字,不论是症状、证候、虚证、实证,一律都用“证”字[2]。上面这段话是他的内部讲稿,由于谦斋当时名望极高,不便公开发表。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证”与“症”的讨论,他已批评得够尖锐的。一位科学家说过:“上帝是不喜欢繁琐的”。目前中医界倾向于把“证”和“症”明显区别开来,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①制造矛盾,作茧自缚:把“症”解释为症状,那《伤寒论》中的“但见一证便是”也得篡改为“症”字了,因为“一证”指的就是症状;而目前的中医界,倾向于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解释为证候。这样的规定,连《中医大辞典》和《辞海》都做不到,均存在着“症”与“证”前后矛盾的问题,这不是人为制造矛盾、作茧自缚吗?②探讨文献易生错觉:有人认为自明清以来,在文献中就出现了“症”字,如清代《方症会要》一书,全书在应当用“证”的地方,全用“症”字而代之。如果把“证”和“症”区别开来,在探讨文献时就会发生错觉。③中西医结合将面临尴尬:西医的“症”,既可以用于症状,又可以用于症候;而中医硬是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规定为证候,这将使中西医结合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④将与走向世界背道而驰:因为“证”和“症”二字,外文是没有办法翻译出来的,只有与症状、证候相应的词组。中医理论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本来就已经够多了,这样做无疑是又增添了一笔,这与中医的最终目标——中西医结合走向世界是相背离的。

谦斋关于“证”与“症”的统一问题,归纳得非常简单,即中医都用“证”字,西医都用“症”字,中西有别,皆大欢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