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均为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对于三焦辨证的名称,后人并没有什么疑义。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病整个过程中辨别轻、重、深、浅。比如温病初起在上焦,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顺次传到中焦,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然后传到下焦,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正如吴鞠通所说:《温病条辨》是“仿仲景《伤寒论》做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从中可以看出,三焦辨证六种证候之名称也都取向于伤寒六经。如果把三焦辨证称之为温病六经辨证,也未尝不可。可吴鞠通并没有这么做,这很可能是借鉴了伤寒六经的负面作用。为了避免类似的争论,他采用两点做法:一是以三焦为名,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般都能接受;二是以六经为实,且冠上“手、足”字样,如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等,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后人的猜测。卫、气、营、血乃是温病深浅的四个阶段。笔者初学温病理论时,就觉得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因为营与血意思相近,中医习惯于把它们作为互词来使用。而在营分与血分辨证中,两者均有烦躁、神昏谵语等症状。不同的是前者发斑发疹,后者吐血、舌光干绛、痉厥等。其中血分包括真阴,概念有些混乱。为此谦斋将斑疹与出血归为一期,统称为入营期。而第四期,不再以“血分”命名,改为伤阴期(即“阴分”),其主证为舌光干绛、痉厥抽搐等,温病的死亡也多在这一期。这样分类,就使得温病的“卫气营阴”四期,名符其实,证候规范,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大辞典》进一步点明了卫气营血的名称由来:营卫气血,本属人体的四种精微物质,后世温病学说借卫与营、气与血的阴阳表里相对关系,将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也就是说,温病是借用卫与营、气与血的阴阳关系而命名的,于是就产生了血分包括真阴而自相矛盾的问题。阴阳是中医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不是机械的,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六经辨证也存在与卫气营血类似的问题,正如日本人喜多村直宽所说的“动辄彼此纽合”,意思是把两个经纽合在一起。例如太阳证,明明有许多肺病(如桂枝加朴杏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小青龙汤证),但因为肺是手太阴经,就没有办法放进太阳篇;又如太阴证,有些条文是小肠病(如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但由于小肠属于手太阳,所以也不能提及,这都是利用阴阳关系命名而出现的问题。伤寒本分为三阴、三阳,自后世加上“经”字,简称为六经之后,便起了误导作用。因为既称之为六经,就等于承认其为经络,可又找不到充分的实据,结果作茧自缚。伤寒之三阴、三阳,正如谦斋所说即“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而已,可简称为“阴阳三段辨证”,这样通俗易懂,与“三焦辨证”之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