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静脉导管
1.常规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 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图1-3-1)和股静脉,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常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
图1-3-1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CVC
(1)适用范围:常用于输注刺激性、浓度较高及其他特殊性质的药物或者需多管腔输注不相容的药物;手术、急救或者危重需快速补液的患者;血液透析的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
(2)优点:价格相对低廉,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静脉治疗,尤其适用于需快速补液和补充血容量的患者。
(3)缺点:置管操作较为复杂,风险较大,穿刺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气胸、大血管穿孔等并发症,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是一种医疗行为;感染发生率高,静脉输液的其他并发症也较多,只能进行短期治疗,一般使用时间小于30d,需要频繁更换导管。
图1-3-2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2.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或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一般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图1-3-2)或下腔静脉的导管。PICC分为末端开口式导管和三向瓣膜式导管两种类型。导管置入后需行X线摄片定位,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方可使用,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7d至1年)静脉输液治疗的通道。
(1)适用范围:缺乏血管通道倾向者;需长期静脉治疗(超过7d)的患者;使用对外周静脉刺激和损害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抗生素、甘露醇、TPN、酸碱度大及渗透压高的药物;需反复输血、血制品或反复采血的患者;使用输液泵持续输液的患者;同样适用于儿童患者。
(2)绝对禁忌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腔静脉完全阻塞);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菌血症或脓毒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确诊或疑似患者对器材的材质过敏。
(3)相对禁忌证:插管途径有感染源;缺乏外周静脉通道(不能确认静脉);预插管途径有放射治疗史、血栓形成史、血管外科手术史;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侧;严重出血性疾病等。
(4)优点:适用于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等,使用广泛且方便,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保护了患者的外周静脉,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必要时亦可在患者床旁进行置管操作;规范培训后可由护士独立进行操作。与CVC相比较,并发症更少,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留置时间更长,可长达1年。
(二)置入式静脉输液港
置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简称PORT),又称置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central venous port access system,CVPAS),是一种可以完全埋置于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装置(图1-3-3),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可为长期静脉输入各种液体的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是目前临床静脉输液系统的最新技术。PORT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及静脉导管两部分组成,为长期使用材料,可采取经皮穿刺导管置入法和切开式导管置入法,需在手术室或导管室进行手术埋置,注射座留置于胸部或上臂,治疗结束后手术取出即可。
图1-3-3 置入式静脉输液港
1.适用范围 长期输注高浓度化疗药物、胃肠外营养液、血制品及需反复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2.优点 经手术方式一次置入体内后,可保留较长时间,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难度,同时可以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与损伤;操作步骤少,损伤性小,维护方便,增加了患者日常活动的自由度。
3.缺点 PORT注射座为钛合金、不锈钢或塑料材质,需使用专门的无损伤针穿刺注射座,然后进行注射或连接输液装置;PORT置入及治疗结束后撤除均需要进行一次小手术,存在一定的创伤;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方法相对复杂,可能带来二次手术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