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腔内化疗方案的确定
恶性胸腔积液形成时,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临床症状、肿瘤病理类型、胸腔积液量及增加的速度、全身化疗可能的预后等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决定治疗方案。对化疗敏感、通过全身治疗有可能控制胸腔积液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全身治疗;而对于大量胸腔积液且不断增加或已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进行胸腔穿刺排液或胸腔闭式引流以尽快解除积液对肺的压迫,再向胸膜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或注入硬化剂、生物制剂。常用于胸腔内灌注的化疗药物有:阿霉素、顺铂、卡铂、博来霉素等,单用或联合应用;与化疗药物具协同作用的生物制剂有:高聚金葡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可与化疗药物交替或同时使用;用于硬化治疗的药物有:四环素、滑石粉、红霉素等。无论使用何种药物,胸腔注射前应尽可能彻底引流出胸腔内积液,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二)胸腔内化疗的操作要点
1.首先确定穿刺点。可选取胸腔积液区实音最明显的部位作为穿刺点,一般位于:肩胛下线第7~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6肋间。积液量少或包裹性积液不易确定穿刺点时,可通过超声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以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
3.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胸壁成直角缓慢进针,当注射器内有积液流出时再进针0.3~0.5cm,以保证穿刺针端口进入胸腔内。将导丝经穿刺针芯送入胸腔内,拔出穿刺针,扩皮后将导管套在导丝上向前推进,退出导丝,留置导管于胸腔内(一般为10~15cm),连接引流管,并妥善固定导管。
4.待积液基本引流尽后,将配制好的化疗药物经胸腔引流导管注入胸膜腔内。注药完毕以肝素盐水封管,并夹闭导管。
(三)胸腔内化疗的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胸片和B超等影像学及WHO标准评价胸腔积液的控制效果。
1.完全缓解(CR) 治疗后胸腔积液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
2.部分缓解(PR) 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上,症状明显改善,维持4周以上。
3.无效(NC) 经治疗后胸腔积液无减少或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