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护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护理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后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它给肿瘤患者带来显著的负面临床后果,包括危及生命的感染、住院时间延长、药物剂量减少及治疗延缓或停止等。1.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只有6~8h,骨髓必须不断生成此细胞才能维持机体功能。1.发热超过38℃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可靠且是唯一的感染征象,还可引起局部发红、肿痛、化脓等感染征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时,患者可不出现这些常见的症状,应注意识别。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后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它给肿瘤患者带来显著的负面临床后果,包括危及生命的感染、住院时间延长、药物剂量减少及治疗延缓或停止等。若白细胞的最低值在1×109/L持续7~10d,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低于0.5×109/L持续5d以上,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一)发生机制

1.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只有6~8h,骨髓必须不断生成此细胞才能维持机体功能。化疗药物可抑制骨髓功能并且损伤干细胞,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却得不到及时更新,即造成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2.大剂量化疗时,如果干细胞得不到快速补充,白细胞数目会出现长时间的低谷,因此,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化疗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如应用抗代谢药物之后7~14d,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谷,在7~21d恢复;抗生素类药物在使用后10~14d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在21~24d恢复;亚硝脲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延迟性和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临床表现

肿瘤患者多有免疫功能受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降低极易发生感染。

1.发热超过38℃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可靠且是唯一的感染征象,还可引起局部发红、肿痛、化脓等感染征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时,患者可不出现这些常见的症状,应注意识别。

2.常见的感染部位和相应症状如下。

(1)消化道症状:消化道任何部位的黏膜炎、腹痛、腹泻等。

(2)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3)皮肤和黏膜症状:局部发红、压痛、肿胀、皮温增高、渗液等。

(4)泌尿道症状:发热、尿急、尿痛、尿频、血尿、尿液浑浊等。

(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改变、头痛等。

(6)置入性器材如血管通道、胸腹腔引流管等的感染症状:发热、穿刺局部发红、疼痛、硬结、水肿、溢液等。

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还可能造成全身血流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如脓毒性休克)而导致患者死亡。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化疗前应告知可能出现的骨髓抑制反应,讲解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要点,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适应能力,正确应对骨髓抑制带来的不适,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主动支持和配合治疗。

(2)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化疗前的评估,了解血常规等检验结果,对白细胞和粒细胞计数低者慎重选择化疗。

(3)化疗后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每天监测,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升白细胞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增生药等)、做血培养和药敏检测,必要时给予成分输血。并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向医生提供信息。

(4)治疗和护理应尽量集中进行,使患者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倦。

(5)加强营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化疗中应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如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或药膳等。

2.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1)医务人员和患者均应加强手卫生的执行力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病原体传播,降低相关感染发生的风险。

(2)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蛋类和未洗净的水果、蔬菜,避免食用隔夜食物,不与他人共餐,以确保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3)病室内应加强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适度,且不宜放置花草。

(4)白细胞计数低于1×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时需要采取保护性隔离,宜安置在单人病房、使用无菌层流床等设施或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次;并减少亲友探视,尤其要控制患感冒者到病房探视,预防感染的发生。

(5)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联合使用药物降温措施;做好退热后的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和衣物的清洁、干燥,并注意保暖,及时补充水分,适量增加食盐的摄入,以补充电解质和水分,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

(6)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和便秘,避免皮肤、黏膜的损伤和感染。

(7)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必须进行时应细致地护理所有的留置装置,并密切观察,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