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脏毒性及护理

肝脏毒性及护理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脏作为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易受到化疗药物的侵害。严重的肝脏毒性会引起肝硬化、腹水,甚至出现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等。血液实验室检验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凝血机制障碍等。但是对于肿瘤早期肝脏弥漫转移出现的转氨酶升高,应用保肝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明显,则应及时进行化疗。3.出现肝功能损害时应协助医生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必要时停止化疗。

肝脏作为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易受到化疗药物的侵害。肝损害的急性反应包括急性药物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一般持续数日或数周后缓解。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也可出现肝脏的慢性损伤,表现为脂肪变性、纤维化、肉芽肿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特异性表现)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一)发生机制

1.化疗药物及代谢产物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产生脂肪浸润和胆汁淤积,一般为急性过程。

2.化疗后造成肝静脉内皮细胞受损,引起血栓形成和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小叶下小血管阻塞,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静脉闭塞性肝病,临床表现为血清肝酶显著升高,腹水、肝大和肝性脑病。

3.化疗药物对肝细胞的损伤可激发肝脏内纤维细胞的修复功能,而导致慢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4.由于潜在肝脏疾病改变,阻碍化疗药物的代谢和分泌,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化疗毒性。

(二)危险因素

肝损害的发生率除与化疗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及化疗方案密切相关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既往有肝脏感染、损伤或功能紊乱(如肝硬化、肝炎等)病史,有家族遗传性肝脏疾病(如威尔森病、血色素沉着病等),或肿瘤已侵犯肝脏(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均可增加化疗致肝毒性的危险。

(三)临床表现

1.患者表现为疲乏、精神萎靡及流感样症状;食欲缺乏,轻度到重度恶心,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右上腹疼痛,肝、脾肿大;黄疸,从轻微的巩膜黄染到严重的组织黄染,伴有色素沉着、皮肤瘙痒。严重的肝脏毒性会引起肝硬化、腹水,甚至出现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肝衰竭、肝性脑病等。血液实验室检验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凝血机制障碍等。

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的分度标准,将化疗致肝脏毒性反应分为五度(表3-5-1)。

表3-5-1 化疗致肝脏毒性的分度

N.正常值

(四)相关药物

易引起肝脏毒性的药物主要有:甲氨蝶呤、环磷酰胺、顺铂、卡铂、吉西他滨、门冬酰胺酶、氮芥、卡培他滨、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伊立替康等。

(五)护理措施

1.化疗前协助医生收集患者的既往病史和治疗史,进行肝功能检查,有异常时慎重选用化疗药物,或遵医嘱先行保肝治疗,必要时延缓化疗。但是对于肿瘤早期肝脏弥漫转移出现的转氨酶升高,应用保肝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不明显,则应及时进行化疗。

2.化疗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肝功能,倾听患者主诉,如果出现肝区胀痛、腹水、黄疸、食欲下降、意识障碍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3.出现肝功能损害时应协助医生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必要时停止化疗。同时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酸钠、复合维生素B、甘草酸二胺、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辅酶A及一些中成药等。

4.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出凝血倾向,如有异常,遵医嘱及时给予维生素K等药物治疗。

5.做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6.做好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有利于肝脏血液的供应,促进肝脏细胞功能的恢复;禁烟酒刺激,避免摄入所有含乙醇的饮料;注意饮食调节,宜多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高蛋白质的食物,不宜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类食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使用润肤乳液、清凉沐浴液,以减少局部刺激,促进皮肤舒适,且勿抓挠皮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