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关节
(一)髋关节僵硬的预防
髋关节僵硬不是一种专有病名,很多原因可以导致髋关节僵硬,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此处所指的髋关节僵硬是指患肢长时间固定,静脉和淋巴回流不畅,关节周围组织中浆液纤维性渗出和纤维蛋白沉积,发生纤维粘连,并伴有关节囊和周围组织挛缩,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可引起髋关节长期不活动,局部组织反复水肿,关节内、外组织粘连挛缩等病理变化,导致关节僵硬,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可导致关节的强直。
预防髋关节僵硬最主要的是要早期活动髋关节。但由于治疗原发性病变的需要,有时难以做到。近年来,随着骨折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原来许多主张非手术治疗的骨与关节损伤,如稳定型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等,现都主张手术内固定,主要目的是预防髋关节僵硬、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内固定为病人早期活动髋关节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髋关节僵硬的康复
在髋关节制动期间,应对股四头肌、大腿后肌群进行等长收缩,能活动膝关节者,可等张收缩;早期活动趾、踝关节。因为早期活动髋关节以外的关节与肌内,可防止这些关节的僵硬,保持大腿、小腿的肌力,为患肢的负重打下基础。另外,趾、踝关节的活动,可促进静脉血液、淋巴液回流,减轻患肢水肿,也就可使髋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程度减轻。
髋关节制动解除后,可在床上锻炼髋关节的活动度与肌力。髋关节的活动像肩关节的活动一样,有屈、伸、收、展、环转等运动形式。屈也就是大腿靠近腹部的运动;伸与屈相反。收是大腿向内侧的运动,也就是与另一大腿相靠近的动作,相反的动作是外展。环转是髋关节屈、伸、收、展4种运动的总和,也就是以髋关节为中心,患肢远端做圆周运动。
1.卧床病人髋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具体方法如下。
(1)髋关节屈曲练习法:仰卧位,逐渐屈曲髋关节,至髋关节后侧感到紧张时,尽力等长收缩髋关节屈肌4~8s,松弛休息2s,再进一步屈曲,并在新的位置上持续6~8s,重复上述过程3~5次。活动的次数逐步增加,也可利用健侧小腿的力量推患侧小腿向臀部活动。如果双手能抱膝,则可在双上肢力的作用下练习屈髋——这种活动属于被动活动髋关节,应该逐步进行。
(2)用手支撑坐位练习屈髋法,用手支撑身体逐渐坐起,而双下肢伸直,这个过程可使髋关节屈曲角度增加。
(3)手牵拉坐起练习髋屈曲法:在床头或床头更高处牵一绳索,双下肢伸直,双手牵引绳索,逐渐坐起,反复上述运动,逐渐增多运动次数。
(4)卧位伸髋练习法:侧卧位,健肢在下,将患侧大腿后伸,可用静态收缩—松弛—保持伸展练习法。将患髋尽力后伸,在新的位置上保持6~8s,重复上述程序3~5次。逐步增加每日练习次数。
(5)卧位髋内收练习法:平卧位,将患侧大腿向内侧尽力靠拢,并与健侧大腿交叉。练习内收肌力时,健侧大腿与患侧大腿接触并相互挤压。
(6)卧位髋外展练习法:平卧位,将大腿向外展。可用静态收缩—松弛—保持伸展练习法。
2.能站立病人的髋关节活动度练习具体方法如下。
(1)髋关节屈曲练习法:手抓住约1m高的铁栏杆,逐渐下蹲屈膝屈髋,待感到下蹲困难时,持续数秒,然后站立,松弛数秒后再下蹲,反复练习。
(2)髋关节伸直练习法:髋关节常常僵硬在屈曲位,往往难以伸直。练习可取坐位,膝置于牢固的栏杆下。在栏杆高处牵2根结实的绳索,手持绳索,身体逐渐往下躺,膝关节抵住栏杆下,当感到髋关节前面紧张时,持续数秒,休息2s,再继续重复上述动作,反复练习。
(3)站立位外展练习法:站立位,手扶栏杆,两腿分开,至患侧感到紧张时,持续数秒,松弛2s,再重复上述动作。
(4)踏车练习:当屈伸收展的活动度比较大时,可练习踏固定自行车,这样可练习髋关节的屈伸。
(5)髋关节活动度肌力练习法具体方法如下。
①屈曲:仰卧,屈双膝,病侧下肢伸直,作直腿抬高,直到病腿与床上的健腿平行,膝要始终保持伸直。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屈髋肌肌力。
②伸展:俯卧,双腿伸直,将病腿向后抬离床面。目的是训练伸髋肌。
③外展:健侧卧位,健膝轻屈。病膝伸直,将病侧下肢抬向天花板,并不让髋旋向后,训练目的是训练髋外展肌。
各种髋关节运动的练习,都是建立在髋关节僵硬基础上的练习。如果关节已强直,这些康复措施难以奏效,须手术治疗。
二、膝关节
下肢的许多损伤,如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服骨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需要将膝关节较长时间固定。如果固定时间过长,且固定期间未进行有效的锻炼,拆除外固定后锻炼不充分,必然导致膝关节僵直。
(一)固定期间的有效锻炼
在固定期间预防膝关节僵硬的有效锻炼是患膝肌肉的等长收缩。
1.屈膝肌的等长收缩 仰卧,健腿屈曲,病膝放在两个枕头上,收缩大腿后群肌,使足跟压向地板方向,先轻压,逐渐加大压力,然后再减轻压力,反复训练。目的是防止大腿后群肌的粘连与萎缩。
2.伸膝肌的等长收缩 仰卧,健腿屈曲,病腿放在枕头上,收紧股四头肌,使膝压向地板方向,从轻的压力开始,逐渐使压力增大,然后再使减轻,反复进行。目的是防止股四头肌的粘连与萎缩。
3.膝关节以外的肌肉、关节运动 趾关节的屈伸运动可防止小腿前群、后群肌肉的萎缩。用健侧肘或手掌支撑做抬臀动作和(或)拖动身体上下运动,可防止压疮的产生和防止身体其他一些部位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4.持续被动运动 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囊切除术后、关节松解术后、关节成形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骨折(固定牢固者)可以进行持续被动运动(CPM)。它无痛苦,使肿胀迅速消失,促进关节软骨修复,避免关节僵硬、关节粘连和关节的活动度受限,能使关节的损伤迅速愈合。
(二)外固定解除后的有效锻炼
外固定解除后,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与增强肌力训练。
1.增加关节屈曲度的方法
(1)足沿墙面下滑训练:训练时患者仰卧于墙前,身体与墙垂直,屈髋约90°。将病足放在墙上,足与墙之间垫一毛巾,由于重力的作用,足缓缓下滑,病膝被动屈曲,直至病膝有牵张感为止,为便于反复进行,可将健足支托在患足下方,待病足滑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其托起,反复进行。也可将健足置于病足上,利用健足推病足活动。
(2)仰卧训练:仰卧,病膝尽量屈曲,健踝交叉放在病踝前方,健足将病足轻轻地拉向后靠近臀部,直到病膝有牵张感为止。此训练的目的是增加膝的屈曲度,同时也可用于练习髋关节的屈曲度。
(3)俯卧位训练:俯卧,病膝尽量屈曲。健踝交叉地放在病踝前方,健足将病足轻轻地拉向后,靠近臀部。
(4)屈曲并牵张股四头肌:健腿站立,屈病膝用病侧手握病足,轻轻地提拉病足,靠近臀部,注意要伸直躯干。此训练目的是增加股四头肌的柔软度使髋能屈曲0°、膝能屈曲达135°。
2.增加关节伸展度的方法
(1)俯卧:病肢在下,健踝前方交叉地放在病踝后方,轻轻地推病肢膝,直到感到有牵张感为止,然后放松数秒,再重复上述动作。
(2)仰卧:伸直健侧下肢,屈病髋90°,双手环抱于患肢股后方。慢慢地伸膝使足指向天花板。此训练的长期目的是增加大腿后群肌的柔软度,使膝屈曲达90°、膝伸展达0°。
3.增加肌力的训练方法 继续进行股四头肌、大腿后群肌的等长训练。刚拆除外固定时,膝关节的活动度不大,此训练可继续进行。
(1)背靠墙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慢慢下蹲,至膝屈曲45°~60°,使胫骨与地面垂直,然后再返回站立位。此训练是使膝伸、屈肌的肌力增加。
(2)分膝蹲:双手叉腰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慢慢下降臀部同时双膝均向前外侧屈曲,半蹲后再返回站位,目的也是增加屈伸膝肌力。
4.肢体负重训练方法 对于膝关节,承担体重是很重要的功能,常依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最初负重量,可用双拐开始辅助行走,从足趾着地开始负重,逐渐增加负重,最后负全重。此过程应逐渐进行。
5.适应性训练方法 当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后,应进行适应性训练,其目的是适应将来正常的运动。训练的方法有:固定自行车、户外自行车、固定跑台、慢跑、游泳等。
在训练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患肢肿胀,当石膏拆除后,会出现下肢水肿,经卧床休息,睡觉时抬高患肢,肿胀会消退。肿胀消退后,可继续练习。如果锻炼中出现膝关节的肿胀,可以予冰敷消肿止痛。突然疼痛加剧,可能是出于锻炼过度引起重要组织再损伤,如骨折,应到医院复诊。康复中可结合微波治疗、水疗。对关节强直者,应手术治疗。
三、踝关节
(一)踝关节僵硬的预防
膝关节损伤、胫腓骨骨折、踝部骨折、跟骨骨折、距骨骨折等损伤均有可能将踝关节较长时间地固定,可导致踝关节的僵硬。踝关节僵硬以背屈困难对功能影响较大,由于踝关节背屈困难而难以下蹲。
预防踝关节僵硬的关键是让踝关节早期活动,但由于原发损伤的制约而难以实现。在关节制动期间,可进行小腿三头肌的等长收缩,屈伸趾关节,可减少关节外肌肉和肌腱的挛缩。外固定拆除后,患肢不能负重时,可在床上主动练习踝关节的屈伸。
(二)踝关节活动度练习法
1.背屈活动度练习法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收缩小腿前群肌肉,使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感到小腿后侧较紧张时,持续4~8s,然后松弛2s,然后重复上述运动。如果原发损伤允许,可以用健足钩着患足足底前部做背屈动作。
2.踝关节跖屈活动度练习法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收缩小腿后群肌,使足底向下压,感到踝关节前面紧张时,持续4~8s,松弛2s,重复上述动作。如果原发损伤允许,可以用健足压足背,使足跖屈活动度增加。
(三)踝关节运动肌力练习法
1.背屈活动肌力练习法 仰卧位,用患足足背勾住床头横杆,尽力做背伸动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然后松弛,反复练习。
2.踝屈活动肌力练习法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前足顶于床头横杆,轻轻用力压足底,逐渐增大压力,反复训练。
(四)患肢能自重时采用的康复方法
1.踝关节背屈活动度练习法 双足站立,与肩同宽,逐渐下蹲。当踝关节感到紧张时,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松弛数秒,继续重复上述动作。为了安全,双上肢应扶住栏杆。
2.跟关节跖屈活动度练习法 站立位,将足尽力往下压,感觉踝关节前面紧张时,持续数秒,松弛数秒,重复上述动作。
3.踝背屈肌力练习法 坐于椅子上,双下肢悬垂,患侧前足用宽布带挂0.5~1.0 kg的物体,做背屈运动,由小重量起,逐渐增加重量和锻炼次数。
4.适应性训练 当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为适应正常的运动,需进行适应性训练。可参加足踏固定自行车、慢跑等运动。
(庄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