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安游氏始祖游恭考述

建安游氏始祖游恭考述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闽游族史》之“八闽游氏·建瓯游氏”谓:“迪口手抄《游氏家乘》记载:鼻祖游三公讳恭,字梦得,生于大唐僖宗乾符间,公元八七七年顷。”万历《闽书》卷九十二《缙绅》“建宁府建安县”载:“游简言,字敏中。父恭,唐末进士。”当李唐亡后,杨吴仍用其天祐年号至十五年方改元武义。《闽游族史》“人物荟萃”亦谓:游恭“归,署馆驿巡官。”《闽书·英旧·建安县》载:游简言父游恭“仕杨行密为驾部员外郎。”
建安游氏始祖游恭考述_游酢新论:续编

游恭(?877—?919)字梦得,建安人,唐末进士,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闽游族史》之“八闽游氏·建瓯游氏”谓:“迪口手抄《游氏家乘》记载:鼻祖游三公讳恭,字梦得,生于大唐僖宗乾符间,公元八七七年顷。”按877年即乾符四年。陆游《南唐书》卷六载:“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人。父恭。”周亮工(16121672)之子周在浚《南唐书注》卷六“按:游恭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周注出处应当是吴任臣的《十国春秋》(最早刻本为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其卷十一《吴列传》载:“游恭,建安人。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辞,有名于世。”马令《南唐书》卷十载:“游简言,字敏中,其先建安人。父恭,登进士第,有名于时。”按马令《南唐书》简称“马书”,陆游《南唐书》简称“陆书”,周在浚《南唐书注》也有简称“南注”或“周注”者。陈霆(?14771550)《唐馀纪传》卷六载:“游简言,建安人。父恭,唐末第进士。”弘治《八闽通志》卷六十五《文苑》载:“游简言,建安人。父恭,唐末进士。”万历《闽书》卷九十二《缙绅》“建宁府建安县”载:“游简言,字敏中。父恭,唐末进士。”康熙《建宁府志》卷三十一《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卷二十八《独行》皆载:建安人游简言“父恭,唐末进士。”《圩富垅游氏宗谱》卷一落款“宋十一世孙(裔孙)九言”所撰《游氏世谱》谓:“唐至五代三百五十余年,登科记僅得九人……曰恭……又皆弗显。唯《九国志》列传载,恭字梦得,建安人,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闻之故老,四世祖讳廓者,殁于雍熙四年。自雍熙丙戌(三年,986年)上至太祖受命才二十七年,则始祖自唐末居长平无疑,然莫知其所以徙。虽曰知制诰父子为建安人,不敢指之为祖者,以时考之,盖先之矣。”按:路振(9571014)《九国志》,《续修四库全书》本仅十二卷,列传无《游恭传》,久佚之旧本四十九卷,或有《游恭传》亦未可知。游居敬(15091571)《南平凤池游氏族谱·谱图篇》谓:“迨五季时,中原俶扰,诸钜姓多迁江南,散处各省,而游氏与焉。江南诸游……姑未暇论。在闽,唐末建安有讳恭者,第进士。”《闽游族史》之“谱牒文献·游氏谱序”引“二十世孙游德撰”《长溪游氏世谱序》谓:“登科记有……游恭……然莫详其所出。惟恭,见列传为建安人。”其“人物荟萃·春秋至五代”谓:“游恭字梦得,福建建安人,登唐进士第。博学能文词,有名于世。”

然而,游恭何年“登唐进士第”却未见资料记载,徐松(17811848)《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列于《附录·进士科》,且仅引述《十国春秋》本传,今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同卷亦只引述马书、《闽书》和《唐馀纪传》之《游简言传》。《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殷文圭……唐末词场,请讬公行,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中,昭宗幸三峰,文圭携东平王全忠表荐及第,寻为裴枢宣谕判官。”其中“昭宗幸三峰”是指唐昭宗于乾宁三年七月至五年八月逃奔于华州。《宋初殷氏被迫改汤姓考·三殷文圭生平考》引乾隆《池州府志·词臣》谓:“吴殷文奎……词场公行请讬,乾宁中,帝幸华山,文奎携梁王表荐及第,仍与天下名士游恭辈同省试《春草碧色》诗,列名榜中。”依殷文圭于乾宁五年(898)及第(《登科记考》卷二十四)、游恭为杜洪掌书记而杜洪于天祐二年(905)败亡,参考游恭约生于乾符四年(877)综合判断,游恭进士科年应当在乾宁三年至光化四年之间(896901)。

游恭初为鄂州即武昌军节度留后杜洪掌书记,天祐二年(905)二月杜洪败亡后归淮南杨吴。《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死来归。”其卷二十一《南唐列传》又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父恭,常为杜洪掌书记,洪奖成朱温篡弑,恭之谋也。”其中“常”通“尝”,意为曾经。陆书载:“选人邵唐试判不中,上书言:简言父恭,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奖成朱温篡弑,恭预其谋。”其中“杜洪”四库本误作“林洪”。周注谓:游恭“初为鄂州杜洪掌书记,洪死归吴。”《江南余载》卷上谓:“有邵唐者,试判不入等,上疏言:简言父恭,尝为鄂帅杜洪记室,洪与朱梁结连,恭预其谋。”《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谓:游恭“初为鄂州节度使杜洪掌书记。公元905年杜洪为吴王执杀,洪死耒归。”其中“耒”为“来”之误。按杜洪(?—905)于唐光启二年(886)率军从岳州进占而据有鄂州,自称武昌军节度留后;天复二年(902)五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围凤翔,唐昭宗使者过武昌者皆为所杀;天祐元年十月,杨行密攻光州,朱全忠让杜洪出兵救之,为杨行密大将李神福、刘存所败,鄂州被围;杜洪婴城固守,朱全忠率兵五万营于霍丘,为杨行密所败;次年二月,朱全忠遣曹延祚合兵万余救杜洪;淮南将刘存浚坎傅城,是日城陷,执杜洪及曹延祚以归,皆被杨行密斩于扬州街市。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载:天祐元年十月,“光州叛杨行密,降朱全忠,行密遣兵围之,与鄂州皆告急于全忠。十一月戊辰,全忠自将兵五万自颍州济淮,军于霍丘,分兵救鄂州。”天祐二年二月,“朱全忠遣其将曹延祚将兵与杜洪共守鄂州;庚子,淮南将刘存攻拔之,执洪、延祚及汴兵千余人送广陵,悉诛之。”据此,则游恭“为鄂帅杜洪记室”应当在唐天复二年五月前不久,故“洪与朱梁结连,恭预其谋”,而天祐二年二月鄂州被破之后始“仕杨行密”。

上述所谓“归吴”之“吴”,是指杨行密建立于唐天复二年(902)的吴国,因三国时已有孙氏建立的吴国,故又称唐末五代此“吴”为“杨吴”。当李唐亡后,杨吴仍用其天祐年号至十五年方改元武义。

游恭既归淮南杨吴,其历官有诸说,如《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于“洪死来归,署馆驿巡官。”周注谓:游恭“归吴,署馆驿巡官。”《闽游族史》“人物荟萃”亦谓:游恭“归,署馆驿巡官。”马书载:游恭“仕吴为驾部员外郎。”陆书载:游恭为“吴驾部员外郎。”《闽书·英旧·建安县》载:游简言父游恭“仕杨行密为驾部员外郎。”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恭“入吴为驾部员外郎。”《八闽通志·文苑》载:游恭“仕杨行密为别驾员外郎。”《唐馀纪传》载:游恭“仕杨吴为别驾,迁员外郎。”游居敬《谱图篇》谓:游恭“第进士,仕杨吴,为别驾、员外郎。”考唐官制,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载:“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九《尚书省诸司下》谓:“驾部郎中,隋为驾部郎。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中改司舆大夫,咸亨元年复为驾部郎中。驾部员外郎,改复与郎中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二《职官考六·兵部》亦列有“驾部郎中、员外郎”,谓:“至隋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天宝十一载,改为武官(至德初复旧)。掌武官选举,总判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事。”其中“驾部”谓:“郎中一人……天宝中改驾部为司驾,至德初复旧。掌舆辇、专乘、邮驿、厩牧,司牛马驴骡阑遗离畜。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敕有陆驿处得置水驿。自二十年以後,常置馆驿,以他官为之。员外郎一人……至隋,置与户部同。”《新唐书·百官志一》又载:“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诸郎中、员外郎品皆如之。”即驾部员外郎为从六品上。同时,诸道节度使下有馆驿巡官四名,专管邮驿,主要负责消息、公文传递和来往官员接待等事宜,位在推官下。

据此可知,所谓“别驾员外郎”、“为别驾,迁员外郎”,应当都是“驾部员外郎”之误。

至于游恭归杨吴之后,是先任淮南节度馆驿巡官,还是先为杨吴驾部员外郎,则似有疑。《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载:后梁贞明五年(919)“夏四月戊戌朔,即吴国王位。大赦,改元武义……以扬府……馆驿巡官游恭为知制诰。”所谓“扬府”即扬州的府署,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治所,亦即杨吴都城。依《资治通鉴》,则游恭“知制诰”之前为“扬府”馆驿巡官。游恭自天祐二年(905)二月归杨吴,至贞明五年即吴武义元年(919)“为知制诰”,前后15年间而仅任馆驿巡官一职,必有疑。如果游恭也曾任驾部员外郎,那么依职位而言,馆驿巡官低于驾部员外郎,也就是说,应当是先任馆驿巡官而后升迁为驾部员外郎。若此,则游恭于“改元武义”之前是“历官”数任后而“署馆驿巡官”。

其间的后梁开平二年即吴天祐五年(908)五月,吴主杨渥“暴薨”,其后,游恭为之撰《吴烈祖墓志铭》,词极体妥,为时辈所称。《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恭常奉命撰烈祖墓志,词极体要,时辈称之。”周注谓:游恭“常奉命撰《烈祖墓志》,词极体妥,时辈称之。”其中“常”皆通“尝”。《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载:唐天祐二年十一月“庚辰,吴武忠王杨行密薨。”胡三省注:“沈颜行密神道碑、殷文圭行密墓志、游恭渥墓志皆云‘天祐三年丙寅,二月十三日丙申卒’。”卷二百六十六载:吴主杨渥“暴薨”于后梁开平二年五月,则游恭撰“渥墓志”在此后不久。

后梁贞明五年即吴武义元年(919)四月,游恭为知制诰;未几,卒。马书、陆书、《闽书·英旧》、康熙《建宁府志·风节》与民国《建瓯县志·独行》皆载:游恭“知制诰。”周注谓:游恭于“武义改元,迁知制诰。”《十国春秋·吴列传》载:游恭于“武义改元,迁知制诰,无何,卒。”其《南唐列传》载:“游简言字敏中,吴知制诰恭之子也。恭卒于任,简言因僦居广陵。”《唐馀纪传》则载:游恭“迁员外郎,卒于任。”而《游氏世谱》引《九国志》谓,游恭“以文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卒。”《闽游族史》“谱牒文献”引《长溪游氏世谱序》谓:游恭“以才见推,为杨行密知制诰。”其“人物荟萃”则谓:游恭“旋以文才见推,为吴王杨行密知制诰……公元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建元武义。恭累迁知制诰率(即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未几卒。”如上述资料可知,游恭“知制诰”是在杨隆演改元武义(919)之后,而且没有分别在杨行密与杨隆演之时两次“知制诰”;此外,所谓“知制诰率(即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更是误甚,这是在综合资料时将“卒”字误作“率”字,至于游恭是否担任过“中书舍人”史籍未记载,就“中书舍人”与“知制诰”而言,中书舍人是职,而知制诰(起草诏令)是事,知制诰(起草诏令)之事通常是由中书舍人之职者担任(掌),因此游恭不是没有可能担任中书舍人,但不是“知制诰率”。但结合上述分析以及《资治通鉴》所载“改元武义……以扬府……馆驿巡官游恭为知制诰”判断,游恭应当是以“驾部员外郎”之职任“知制诰”之事。

游恭著有《小东里集》三卷、《广东里集》四卷。《十国春秋·吴列传》与周注皆谓:游恭“有《小东里集》三卷、《广东里集》四卷。”《闽游族史》“人物荟萃”谓:游恭“著有《小东里集》、《广东里集》四卷。”博宝艺术网列“游恭文集一卷;小东里集三卷,游恭撰;广东里集四十卷,游恭撰”。《宋史》卷二百八《艺文七》载:“游恭《东里集》三卷,又《广东里集》二十卷、《短兵集》三卷。”而其卷二百九《艺文八》又载“游恭《短兵集》三卷。”这重出的“《短兵集》三卷”疑非此游恭所作。按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撰有《閤门宣赞舍人游恭特授武德郎落閤职权发遣临安府兵马钤辖》(《止斋文集》卷十一);“《短兵集》三卷”疑为此“閤门宣赞舍人游恭”所作。再者,游恭约卒于吴武义元年(919),下距赵宋建立相差40年,《宋史·艺文》亦收其所著述或恐不妥。

更有甚者,《姓氏略考·游姓·九历史名人》谓:“游恭(生卒年待考),吴国人(今山东)。著名五代时期吴国学者。游恭学问广博,文章很好。虽然书称‘建安’人,实为唐末抚州临川唱凯游家人,其祖先于郑国国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时,从今山东南部逃至抚州南城。其二弟游子偃,到抚州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游恭著有《短兵集》三卷,《鲍溶集》六卷。”中华游氏网亦然。按《鲍溶集》作者鲍溶,字德源,唐元和四年(809)进士,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似此亦可资证《短兵集》非此游恭所作。李剑军《秋江雁影临川梦游子归宗费踅旋——汤显祖家族南迁客家始祖有关资料的解读、厘订和蠡测》引《十国春秋》卷十一“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之“游恭”注释亦谓:“据笔者之一于永旗所掌握的谱谍资料,游恭虽然书称‘建安’人,实为唐末抚州临川唱凯游家人。其祖于郑国国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时从今山东南逃抚州南城的乙弟游子偃,到抚州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此欲以“谱谍资料”推翻正史、野史以及方志之记载,有似河马打呵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