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急性放射病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都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但以外照射为主,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可根据受照剂量大小和临床表现特点,由轻到重程度分为骨髓型(亦称造血综合征)、肠型(胃肠综合征)和脑型(神经综合征)等三种类型。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最重要,治疗及时可收到一定治疗,而且临床也较多见。部队在外作训由于肩负的训练任务不同,可能会接触到放射性物质,现参照有关文献重点介绍有关急性放射血液病的一些基本常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预防,根据血液系统受损程度分为以下三型。
(二)轻度放射病
临床症状轻,临床分期不明显,仅在伤后数天出现疲乏、头晕、失眠、食欲缺乏和恶心等症状,稍后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能不出现明显的极期而逐渐趋向恢复,一般不发生脱发、出血和感染,血象轻微异常,常在伤后1~2d白细胞总数可有一过性升高,达10×109/L左右,轻度放射病预后良好,一般在2个月内可自然恢复。
(三)中度和重度放射病
中度和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临床经过基本相似,只是病情轻重有所不同,具体各期及临床表现如下。
1.初期 在照射后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特别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症状为乏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还可能出现心悸,出汗,口渴,体温上升,失眠或嗜睡,有的患者还有皮肤红斑,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口唇肿胀等。
2.假愈期 常在开始照射后2~4d发生,初期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患者除有疲乏感外,可能无特殊主诉,精神良好,食欲基本正常,但是病情在继续发展,造血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外周白细胞和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机体免疫功能也开始降低,白细胞下降的速度与病情轻重有关,一般于照后10d左右白细胞下降到第一个最低值,然后出现上升,血小板下降比白细胞缓慢,中度放射病在第2周下降至60×109/L以下,重度可降至30×109/L以下,红细胞由于在外周血中寿命较长,下降较慢,在此期中一般无明显变化。假愈期长短是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度放射病为20~30d,重度放射病为15~25d,在假愈期末,外周白细胞可降至2×109/L以下,此时,患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和脱发,被看作是进入极期的先兆,出血多见于口腔黏膜,胸部和腋窝部皮肤也可出现。
3.极期 患者体温升高,食欲缺乏,呕吐腹泻和全身衰竭,进入极期,病情急剧恶化,是各种症状的顶峰阶段,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
(1)造血损伤极其严重:骨髓增生极度低下,各系造血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比例增高,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可能无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生长,外周血细胞持续下降到最低值,最低值水平与病情轻重有关,中度放射病血小板可降至(10~25)×109/L,重度可降至10×109/L,中度放射病红细胞轻度降低,重度可降至2.5×1012/L以下,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核右移,并有退行性变化。
(2)感染:照射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是急性放射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发生与粒细胞缺乏密切相关,粒细胞数愈低,感染愈重,威胁愈大。口咽部常是最早出现感染灶的部位,如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唇糜烂和溃疡等,口腔感染常有局部疼痛,张口和进食困难,其他如肺部、肠道、泌尿道和皮肤感染亦多见。由于细菌繁殖和毒素的作用,局部出血坏死严重,且很易播散至其他部位,发展为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及脓毒血症等。重度以上患者还可能并发霉菌和病毒感染,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体内菌群失调,易并发霉菌感染,感染部位以肺部为多见。
(3)出血:造血功能严重受损,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功能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全身多发性出血也是急性放射病的主要病理和临床表现之一,对病情的发展和结局有重要的影响。患者进入极期前首先出现皮肤和黏膜散在出血点,进入极期后逐渐加重,部分中度患者也可能只有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出凝血时间延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重度患者常发生严重出血,可有鼻出血、尿血、便血、咯血及呕血等,女患者可发生子宫出血增多,在发生感染的部位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坏死,大量出血可引起急性贫血,重度脏器出血可成为死亡的原因。
(4)胃肠道症状: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拒食、腹泻、腹胀、腹痛、腹泻伴有鲜血便或柏油样便,重度患者或腹部照射剂量大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
(5)其他症状:衰弱无力,精神淡漠,烦躁,水盐及酸碱平衡失调。
4.恢复期 常在照射后5~7周开始进入临床恢复期,发病后4~5周骨髓开始恢复造血,1周后外周白细胞开始回升,照射后50~60d白细胞数可升高至5×109/L左右,血小板数可基本正常,随着造血功能的恢复,其他症状也逐步好转,出血停止并逐渐吸收,体温恢复正常,精神和食欲开始好转,照射后2个月,患者头发开始再生,经过一段时间可恢复至照前情况,或者比照前生长更稠密,患者免疫功能和贫血恢复较慢,可存在易疲劳等症状和再发生感染的可能,此外,重度患者进入恢复期后还可能出现某些脏器损伤的症状,常见的如肝损伤,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所以,恢复期的护理和治疗仍不能放松,患者还需经过2~4个月才能基本恢复正常。在恢复期中,性腺恢复较慢,照射后精子数下降的顶峰在照后7~10个月,1~2年后才能恢复,受照射剂量较大者,亦可造成永久性不育。
(四)极重度放射病
极重度放射病的病情经过和主要症状与重度大体相似,其病变发展较快,症状重,极期持续较久,恢复慢,由于造血损伤严重,自行恢复的能力减弱,有以下特点。
1.初期症状出现早而重,假愈期短 极重度放射患者在照射后1h内即出现反复呕吐,并可有腹泻,患者呈衰弱状态,初期症状持续2~3d后有所减轻,经7~10d后进入极期,有的病例也可能直接转入极期,没有明显的假愈期。
2.造血损伤严重,部分患者能于自行恢复造血功能 外周血象变化迅速,照后1周白细胞可降至1×109/L,于3d后淋巴细胞绝对值可降至0.25×109/L,极期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可降至0,贫血严重,剂量偏大的极重度患者需输入外源性造血干细胞支持重建造血。
3.极期症状重 进入极期后,患者高热、呕吐、腹泻、拒食、出血等症状严重,并呈现全身衰竭,腹泻可呈水泻样或血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胸部受到大于8Gy照射者可并发间质性肺炎,霉菌和病毒感染发生率高。间质性肺炎是受大剂量照射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肺部放射损伤和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肺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肺泡纤维蛋白渗出和透明膜形成,晚期可见肺纤维化,肺泡壁增厚,气体交换障碍,临床表现为轻到中度咳嗽,干咳或有少量非脓性痰,呼吸急促或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多数患者有发热和肺部啰音,治疗困难,一般在发病后10~15d死亡。
4.治疗难度大 预后严重,此类患者虽经积极治疗,恢复较慢,目前治疗水平只能救活部分患者,并发间质性肺炎和真菌,病毒感染者预后严重。
(五)急性放射病的防护
急性放射病重在预防,一般情况下是完全可能预防的,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该加强专业训练,做好放射卫生防护教育,在具体操作时要严格遵守防护规程,减少不必要的照射;第二,对从事开放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除加强生产环境的防护措施外,还应重视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和建立消除沾染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