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慢性放射性疾病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0.05Sv)的外照射引起的全身疾病,当累计剂量达到1.5Sv以上时,可发生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的表现,并伴其他系统症状,可引起慢性放射病的常见电离辐射有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等,故凡接触上述辐射源的作业均有机会接触电离辐射。本文重点介绍慢性放射性血液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多数患者有乏力、头晕、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与心悸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有的出现牙龈渗血、鼻出血、皮下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部分男性患者有性欲减退、阳痿,女性患者出现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早期有时候仅出现一些神经反射和血管神经调节方面的变化,明显时可伴有出血倾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到毛发脱落、手部皮肤干燥、皲裂、角化过度,指甲增厚变脆,甚至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或放射性皮肤癌。少数眼部接受剂量较多的患者可出现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
2.血常规改变 慢性放射病最常见的客观改变是血液学的变化,外周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出现最早,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白细胞增高型,白细胞总数由原来的正常范围增至11×109/L以上,持续时间较长;②白细胞减低型,白细胞总数逐渐降到4×109/L以下,或在正常范围下界波动;③白细胞总数先升高后降至低于正常水平,也有患者因为在病情未稳定时再接触射线或增加工作量引起,白细胞可降至4×109/L以下,白细胞数的波动可以出现1~2次,少数患者可出现3次,但当白细胞稳定在4.0×109/L以下时,则不容易再恢复。
(三)慢性放射病的防护
1.根据病情,对症处理 首先应该暂时脱离射线或调离放射工作,各种血细胞减少和出凝血障碍,按血液病相应原则处理,可以中西药联合辅助造血功能恢复,如果骨髓出现衰竭,可能需要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2.预防为主 同急性放射性血液病防治。
参考文献
[1] 唐典俊.应激与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9.
[2] 石玉玲,牛永杰,侯艳红,等.部队官兵心理应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性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2(10):9067-9068.
[3] 高娟,熊毅敏,徐维田,等.军事应激对部队官兵上消化道动力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4):258-260.
[4] 严志龙,刘桂蕊.应激性消化性溃疡[J].临床荟萃,2000.15(3):144-145.
[5]smith SM,Zwart SR,Block G,et al.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astronautsin altered after long term space flight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J].J Nutr,2005,135(3):437-443.
[6] 魏春岚,李敏,黄雪强,等.应激对大鼠造血系统铁含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8):978-980.
[7] 刘超,闵苏.慢性心理应激导致的铁代谢障碍与记忆损害[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201-203.
[8] 郑虹,张淑瑜,张兆岩,等.新兵集训应激条件下激素水平及其代谢的变化[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0):78-80.
[9] 郑虹,薛慎伍,张兆岩,等.新兵集训期间心理应激对其激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6):64-65.
[10] 孟宪法,徐隆绍.低氧、应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3,9(13):145-147.
[11] 崔东艳,郝洪峰,王冬青,等.应激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诊疗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1):998-999.
[12] 董宏彬,洪欣,尹昭云,等.血红蛋白与高原低氧适应[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4):220-223.
[13] 梁代方,刘杭人.吸烟者红细胞增多症[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6(9):376.
[14] 刘扶兴,庞国元.吸烟者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血性形成[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6,13(9):419-420.
[15] 李宁川,方明,孙新荣.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大学生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6):540-543.
[16] 樊龙中,王昱,崔桂林,等.高温高湿环境下接受强度训练机体补充水分前后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71-73.
[17] 樊龙中,崔桂林,朱正洪,等.海军陆战队员远航登陆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12-8313.
[18] 何俐勇,樊龙中,周赤龙,等.南海驻岛官兵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分析的变化[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100-120.
[19] 衷艾玲,郭春明.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的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3,3(2):22.
[20] 何富文,张新宇,张西洲,等.高原适应性训练和连续登高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1(1):60-62.
[21] 程守科,于军一,司本辉,等.寒冷对高原战士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1,5(2):133-134.
[22] 周赤龙,樊龙中,王昱,等.海军陆战队员高温强训中注射丹参液前后血液流变学与凝血功能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6026-6031.
[23] 黎阳,李文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9):669-672.
[24] 王学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江苏医药,2010,36(4):462-465.
[25] 王全顺,周飞虎,潘亮,等.劳力性热射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3):153-156.
[26] Cleary M.Predisposing risk factors on susceptibility to exert-ional heat illness:clinical decision-making considerations[J].J Sport Rehabil,2007,16:204-214.
[27] 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2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329-330.
[28] 闵锐,李雨,潘真,等.核武器及放射损伤医学防治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88-111.
[29] 治放.急性放射病的诊断与治疗[J].人民军医出版社,1975,5:52-57.
[30] 蒋铭敏,楼铁柱,毛秉智,等.急性放射病早期临床分类诊断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3,27(6):278-279.
[31] 毛乘食.急性放射病的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10(6):478-479.
[32] 王敬英,常世琴.慢性放射病临床特点和诊断依据[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4):236-237.
[33] 刘力群,王敬英,贾德林,等.外照射CRS诊断依据[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12(4):241.
[34] 闵锐,李雨,潘真,等.核武器及放射损伤医学防治学[M].第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30-1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