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痛逐瘀汤治风湿性关节炎

身痛逐瘀汤治风湿性关节炎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当重视培土,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由此可知,肝肾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类风湿关节炎能否治愈的重大问题。

1.根据病邪的进展与转化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初发,外邪多在肌表,为内外相合而为病者,往往为表里同病。一般初起多为正盛邪实之证。久治不愈,病邪内传,随着病程久延,正气暗耗,成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失治、误治,更兼自身调理失宜、起居无节、贪凉饮冷,其病反复发作,病邪内陷深入筋骨而出现关节肿大变形,肌肉、骨及关节萎缩的重证,甚则脏腑损伤、阳气衰微或真阴耗竭,危及生命。

故初起之治,当据所感六淫之邪偏盛的不同程度,分别采取疏风活络、温经散寒、散风祛湿、清热、润燥等治法,同时兼以舒经通络、活血通脉;后期当扶正祛邪;气血虚者,宜益气补血,通经络;脾肾两虚者,宜健脾益气,温阳补肾,除湿散寒;肝肾阴虚者,又当滋肝补肾,蠲痹通脉。

总之,治疗之要,重在扶正,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通过宣通经脉之治,达到气血畅而痹阻得通的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亦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相互转化,或从表入里,或从里达表的病位不同,结合四季气候、五方之异、机体强弱之辨证论治,以谨守病机。

2.治疗不可单纯应用风药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祛风之品是不可缺少的,不仅行痹用之,寒、湿、热痹亦必用之,以风药多为辛散、能行、能润之性,有胜湿、散寒,使邪热从里外透,发越之功。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文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过用辛味风药,易化热生燥,或使湿寒之邪从热化而伤津耗液,给机体带来损伤,给治疗带来困难,亦使病情复杂多变。由实而虚,疾病加重。因此当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遣药,以防他变。在扶正祛邪的治疗中,定要选用风药中的润剂,如忍冬藤、丝瓜络、海桐皮、防风、天仙藤、络石藤等。风药既能散风祛湿、疏经活络、宣痹止痛,又无散血伤阴之弊。绝不可过用温热、刚燥之品。

3.重视痰、瘀、燥、毒之治 类风湿关节炎之治,往往偏视风、寒、湿、热诸邪,而对痰、瘀、燥、毒之害,易于忽视,常常为此影响疗效,使病情反复发作。湿、寒之邪犯人,因湿阻寒凝之性,易成痰与瘀相结,阻塞脉络,有久必化燥、成毒。因此在治疗中,佐入祛痰、活血、润燥、解毒之品,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痰与湿同出一源,然表现不同;在湿未成痰时,关节多呈漫肿之状,按之柔软,待湿凝成痰后,按之较硬,关节局部可有痰核出现。痰浊与瘀血内阻,除关节肿硬外,尚可见局部皮肤晦暗、瘀斑、舌质紫暗等。痰瘀阻滞日深,必然化燥,筋脉失濡,除有关节隐隐作痛、屈伸不利等症外,并有口干咽燥、两眼干涩、鼻干、乏津等一派“燥胜则干”的表现。风湿病兼毒热或痰、湿、瘀化热者,关节多焮红、灼热、漫肿憋胀、疼痛剧烈,同时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饮等症。在临证中,若采用一般治法效果不显著时,当考虑其痰、瘀、燥、毒之存在。应详审细辨,辨证论治。这是路志正教授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每每用之,疗效甚卓。

4.重视培养后天之本 脾胃为中央土,为化生之源,以灌四旁,主运化津液与输布水谷精微,充先天、养机体。因此,“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寿命之根”,并“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其有升清降浊,通上达下之功,脾土旺盛则可制水,则湿痰不生,瘀结难成;金生则可御表,无外邪来犯之患。并脾土厚而五脏六腑皆旺,筋脉、关节通利。并且脾又主肌肉与四肢。故而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治愈本病、转归、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当重视培土,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后期之治,培补先天 类风湿关节炎后期,邪气多由肌表、经络侵入筋骨,呈正虚邪实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营脑,内藏元阴、元阳,同时又是脏腑阴阳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三焦在肾阳的温煦、激发与推动下,分工合作,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肝为东方风木之脏,藏血、主气机条达和筋,赖肾水的补充与濡养,肝与肾为母子之关系。

若肾阳不足,则失其温煦之职,气化功能亦失常,则湿寒内盛。湿邪运行布散周身,留滞肌肤、筋脉、骨髓。停滞日久则成痰成饮,湿阻寒凝,与瘀血相结,致经脉闭阻不通,病情加重。肾阳不足,肝阳亦微弱,湿寒内盛,寒则收引,筋脉、关节不利。如肾阴不足,肝阴失充,筋脉、关节失其濡养而拘急疼痛。甚者关节肿大,变形。由此可知,肝肾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着类风湿关节炎能否治愈的重大问题。通过调补肝肾,可固肌表、养经脉、濡关节、充骨髓,提高机体防御能力,使正盛邪退,从而达到“康复向愈”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