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祛邪尤其重除湿,治痹勿忘外感 类风湿关节炎乃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每兼夹湿邪,治疗当祛风散寒除湿。然风可骤散,寒因温可去,唯湿浊难以速除。湿邪不仅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痹证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临床多见关节肿痛、关节酸沉、屈伸不利等症。谢氏对此注重调节水液的代谢,气机的畅通;采用宣肺、理脾、温肾之法,而把理脾放在首位,健脾则湿无内生之源。如治类风湿关节炎症见手肿、手痛时,薏苡仁用量达45克,正是体现了健脾祛湿的思想,根据病位的不同,湿在上当发其汗,湿在下当利其小便,使邪有出路。在病性上,谢氏认为湿邪为病常兼寒邪,治疗当偏于温化。此外,病情的反复发作与迁延不愈还与外感有关,不少患者往往有咽部红肿之症,不可轻视,治疗时可加入射干、玄参、山豆根、板蓝根之类。若外感明显,咽喉肿甚,可急则治标,往往起到控制病情,改善疗效之功;表虚之人,常因表卫不固而诱发痹证,治疗时应固表和祛风散寒同用,方用玉屏风散加味。
2.散寒每兼温阳,清热酌增养阴 谢海洲认为,阳虚则寒,而寒邪袭人又每致阳虚。因此,可以说寒痹的发生与阳气(卫阳、肾阳)的盛衰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根本在于肾阳不足。若卫阳不足,或素体阳虚,则易患寒邪发为寒痹,治宜温阳,方用乌头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补骨脂、巴戟天、狗脊等。麻黄宣肺祛邪,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细辛散走窜通达内外,外加温肾之品则阳盛而寒自退。然风寒湿邪为病,郁久亦可化热而为热痹。此外,类风湿关节炎初期,或急性发作期也可表现为热痹之症,如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汗出、口渴、高热,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等症,治疗宜宣痹清热,方用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但必须看到,热胜则津伤,且久痹热证临床上常兼有阴虚之表现。谢氏治疗热痹尤重护阴,在清热的同时常加养阴之品如生地黄、白芍、玄参、白薇等,使清热不伤阴,滋阴可退热,相得益彰。
3.寒热错杂宜通,气血亏虚从补 谢海洲认为,寒热痹当寒温并用,寓通于中,选方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并加用桑枝、路路通、丝瓜络、鸡血藤等,使经络通、气血调。散寒清热,诸症可解。在诊治痹证过程中,谢海洲还发现产后妇女在痹证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因妇女产后气血多亏,易遭风寒湿邪侵袭。这种痹证往往虚实夹杂,治疗当功补兼施,扶正祛邪,常用玉屏风散加养血药,或八珍汤加祛风胜湿之品。
4.久病虫类搜剔,顽痹谨守温肾 关节疼痛为痹证之主症,痹证日久而致痰瘀互阻,血络不痛,关节疼痛固定。活动受限甚或变形,泛泛活血之药收效甚微,非搜风透脉之虫类不可,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穿山甲、露蜂房等,也常使用蛇类药如乌梢蛇、白花蛇、蕲蛇等。此类药物多有毒性,不宜多用和久用,同时应配伍培补肝肾之品。因肝主筋,肾主骨,久痹累及骨骱,肿痛变形,屈伸不利而成顽痹、尪痹之症。因此,谢氏治疗痹症尤其是顽痹、尪痹时特别重视肝肾,强调温补肾阳,强筋壮骨,则往往使症状易于缓解,常用药物有熟地黄、补骨脂、牛膝、川断、杜仲、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等。临床上谢氏对痹证有一些独具匠心的用药经验,如手痛、手肿用薏苡仁45克、青风藤20克;足踝肿痛用熟地黄20克;小腿痛、足腓转筋用白芍20克、木瓜10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