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个类肿瘤疾病或称良性癌,早在1925年Sampson已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时会恶变,并提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标准。EMs恶变发生在卵巢,主要细胞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EMs在组织病理学上可表现为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黏附、侵袭和转移现象,异位内膜腺上皮的不典型或核异型性病变,伴有中至重度异型。类固醇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癌发生的影响:雌激素过多,孕激素相对不足可增加卵巢癌发生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良性疾病,但可发生恶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个类肿瘤疾病或称良性癌,早在1925年Sampson已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时会恶变,并提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标准。本病恶变率1%~2.5%,北京协和医院报道(1982—1995)为11.61%,恶变多数在卵巢,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卵巢巧克力囊肿占恶变的80%以上,仅少数为卵巢外相关的癌瘤(extraovarian 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cancer,EOEAC),主要为腺癌。EMs恶变发生在卵巢,主要细胞类型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

现今,卵巢EMs恶变诊断标准:①在同一卵巢,EMs和癌并存;②内异症和癌的组织学关系类似;③除外转移性恶性肿瘤;④有良性内异症向恶性组织学过渡的组织学形态。

长期以来EMs相关癌的癌前病变不明确,1998年由La Grenade和Silverberg首先提出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atypical endometriosis,AEM)概念,形态上以子宫内膜样腺体的异型性为特征,一个诊断的描述也见有报道,卵巢内异恶变中可见核异型与癌的直接连续或不连续现象,有非整倍体DNA存在,与周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癌有共同的基因异常,故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癌前病变或类似交界性或过渡状态。从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这可能是个过程,也是从化生—增生—癌,是个移行程序(郎景和2010),认为AEM是EMs和EMs相关癌的中间阶段EMs病灶,兼有子宫内膜样上皮与间质,细胞核增大深染,伴中、重度细胞异型,核质比增加,上皮细胞拥挤,复层与出芽,无间质侵犯。文献报道,AEM在卵巢EMs中发生率为1.2%~12.2%,甚至更高(但样本数<500例),可双侧卵巢发生,个别发生在输卵管、宫颈、子宫浆膜,但主要在卵巢,偶见其他部位,在盆腔各部位分布不一,与EMs数量不成比例。

AEM来自EMs病变,保留子宫内膜样上皮与间质以及陈旧出血的同时,伴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和异型,使之兼有EMs与肿瘤的特征,但两者又有不同:

1.子宫内膜样组织多数很薄,很少伴子宫内膜增殖症样形态。

2.AEM病变的炎性背景不突出,难以用炎症反应解释。

3.AEM表现的激素反应不活跃,细胞显著异型及瘢痕化使之远离原位内膜的“生理”改变,提示病灶经历损伤,修复与瘢痕形成可能参与了EMs向AEM发展并衍化为肿瘤的过程,AEM合并的肿瘤几乎均为上皮性,两者有移行。

4.EMs合并肿瘤除上皮性外,还有性索-间质、生殖细胞等多种类型;AEM伴发肿瘤中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的比例>80%,但在EMs中<20%。

5.AEM较单纯EMs有更高的肿瘤发生倾向与恶性潜能,AEM和EMs伴发肿瘤者生存时间相近,可能两者均属EMs相关卵巢癌范畴。AEM伴发的卵巢肿瘤可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恶性以子宫内膜样与透明细胞癌为主,交界性与良性多为苗勒型,AEM与肿瘤上皮可直接移行或相邻在囊壁两侧,两者上皮的类型可一致或不同。AEM多为育龄,临床与大体形态均与EMs相近。

应严格AEM诊断标准:EMs病灶伴明显细胞与结构异型(中、重度),复层与排列紊乱,可见细胞芽状、弥漫的AEM样病变及AEM病变伴密集者,要警惕AEM基础上伴交界或恶性上皮性肿瘤。

EMs与肿瘤在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两者发生也有相同的生物学基础。

卵巢癌中EMs发生率8%~30%,远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率(7%~15%)。流行病学资料:20 686名EM者平均随访11.4年,卵巢癌相对危险是1.9。

EMs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点:乳腺癌相对危险是1.3,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对危险是1.8。随访>10年者,卵巢癌风险上升2.5倍。Ness报道(病例对照研究),767例卵巢癌,1367例对照,结果卵巢癌者有EMs病变是对照组的1.7倍。

EMs在组织病理学上可表现为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黏附、侵袭和转移现象,异位内膜腺上皮的不典型或核异型性病变,伴有中至重度异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高达12%~35%;6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癌(EAOC)发生在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25%的病例可发现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向卵巢癌过渡。

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与卵巢EM的解剖分布特点相同,左侧多于右侧。

类固醇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癌发生的影响:雌激素过多,孕激素相对不足可增加卵巢癌发生率。卵巢包涵囊肿内的上皮组织,在持续高浓度的雌激素作用下,可发生恶变。卵巢排卵后,卵巢间质中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持续产生雌激素,刺激邻近卵巢上皮,增加卵巢癌机会。妊娠、分娩、母乳喂养、口服避孕药可减少排卵,减少卵巢癌机会。绝经后妇女长期HRT,卵巢癌发生机会增加2倍。动物实验中,孕激素可增加卵巢上皮细胞凋亡。长期雌激素暴露使EMs种植灶增加9倍。卵巢固醇类激素对EMs影响与对卵巢癌相似,雌激素刺激,孕激素抑制,EMs生长。EMs病灶内雌激素高于血清雌激素,其原因如下。

(1)EMs病灶内类固醇激素生成因子-1,启动芳香化酶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使循环中E1在17β类固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E2

(2)EMs病灶对E反应的敏感性增加。

(3)E促进金属蛋白酶(MMP)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COX2刺激前列腺素产生,启动炎症反应,导致EMs发生和发展。

免疫炎性反应对EMs和卵巢癌发生:EMs伴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异常,EMs病灶周围有明显炎性反应,慢性炎症产生氧化应激反应,破坏DNA、蛋白和脂质,细胞坏死和代偿性细胞分裂增生,细胞快速分裂导致复制错误和基因突变,启动肿瘤发生。

炎性反应、细胞增生、氧化应激、血管通透性增加、前列腺素升高。炎性反应,巨噬细胞分泌MMP-9,与肿瘤侵袭有关,EMs和卵巢癌两者均有上述类似变化。

EMs细胞增殖及凋亡:恶性肿瘤有抗凋亡基因Bcl-2过度表达,抑癌基因P53失活,EMs有类似表现。

EMs与卵巢癌的相关遗传背景:EMs和卵巢癌共同基因改变,包括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减活,DNA错配修复酶的异常(即微卫星不稳定),EMs基因突变与肿瘤基因改变相似,包括单克隆起源,杂合体丢失,EMs和卵巢癌有相同的杂合体丢失(LOH)。

所以,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均表明EMs可发生恶变,EMs是卵巢癌的危险因子。

临床EMs和卵巢癌有许多相同的高危因素:不育、初潮早、月经周期短或过长、身材高、无口服避孕药、无母乳喂养。

卵巢内异囊肿增大明显、迅速、直径>10cm,B超图像囊壁或分隔有菜花样或不平感、或血流丰富、或痛经进展或持续、绝经后复发、CA125明显升高,应高度警惕卵巢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恶变可能。但这类疾病发病年龄较轻,期别较早,预后较好,无瘤生存期较长。

(石一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