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置入式体内自动除颤装置的历史

置入式体内自动除颤装置的历史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置入式体内自动除颤装置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有了大规模临床试验,针对有心源性猝死发作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病史的患者,作为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有DUTCH CES、AVID、CASH、CIDS,针对高危患者但从无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病史的患者进行的一级预防试验包括MADIT和MUSTT等。这些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明,ICD治疗能使患者病死率下降40%~50%。

1980年美国医师成功地为一个因心室颤动发作而心脏性猝死的存活者置入世界上第一个心内转复除颤器(AICD)。此后这种置入性除颤器在工程技术、临床置入技术等方面经历了很快的发展,逐步成为目前治疗心源性猝死的有效的手段。临床置入式体内自动除颤装置(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有了大规模临床试验,针对有心源性猝死(SCD)发作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病史的患者,作为二级预防临床试验有DUTCH CES、AVID、CASH、CIDS,针对高危患者但从无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病史的患者进行的一级预防试验包括MADIT和MUSTT等。这些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证明,ICD治疗能使患者病死率下降40%~50%。而随着循证医学的证据,ICD的适应证也从最初的二级预防扩展到了一级预防。从最初的适应证要求至少有两次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引起的心脏停搏到ICD治疗不仅用于有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史的患者(二级预防),也对高危患者(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非持续性心室颤动、心功能不全)有明确的好处(一级预防),对于左心功能低下和经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高危患者以及心电图记录到的稳定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与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都是预防性置入ICD的适应证。并且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ICD仪器经历了体积从大到小、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了双心腔ICD,不但减少了单腔ICD患者有产生起搏器综合征的可能性,而且增加了抗心动过缓起搏的重要性。而且ICD向着兼有抗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发展并完善双心室起搏并具有更多的感知功能和诊断能力,包括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甚至完善导线电极,最终采用非经静脉电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