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估术后风险 由护士长进行总体评估,将大手术、病情重的患儿,安排住重症房间,集中专人护理,危险期过后回普通病房。
2.回科交接 患儿术毕回科,与手术室的护士做好交接。
(1)患儿:了解术中生命体征,立即测血压,观察意识,检查患儿全身皮肤,及受压部位,查看切口敷料及包扎情况。
(2)用药:交代术中给药、输血及输液情况,了解特护记录单中液体的出入量及病情记录。
(3)管道:交接各种引流管及引流液量,观察胃管、尿管及静脉通路是否通畅,进针局部有无渗血和肿胀。
(4)查收带去病历、影像片、衣物,发现异常问题及时报告护士长。
3.畅通呼吸 给予全麻未清醒患儿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可用软枕垫高肩背部,打开气道,吸氧46h,观察口唇颜色及末梢循环情况。判断有舌后坠时,立即用舌钳拉出,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安全监护 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大手术和危重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全麻未完全清醒时专人看守,躁动不安的患儿取得家长同意后约束肢体,防止各种引流管的拔脱及意外事件发生。
5.知情告知 告知家长患儿基本情况,有病情变化随时说明,征求治疗意见。
6.饮食护理 不需禁食的患儿,一般术后46h若无呕吐症状,先试饮少量水,未见不适时,遵医嘱给予相应饮食。
7.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保持敷料干燥、包扎完好,一旦有渗血及时报告医师。评估切口疼痛的程度,轻度疼痛时给予解释安慰,分散注意力。重度疼痛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并观察疼痛有无缓解。
8.管道管理 固定各种引流管,避免打折、受压造成引流不畅或拔脱。每根引流管与引流袋上均要做好明确标识,负压吸引瓶内必须持续保持负压,保持有效地引流,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数量、性状。每班交班前记录引流液。引流液如为血性,其引流装置管道应每日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特殊管道除外)。如无血性,则每周更换两次。婴幼儿喜动,易致管道脱出,应密切观察引流液情况,发现腹胀、憋尿、伤口渗出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9.监测体温 患儿术后常易出现低体温。体温不升时应保暖,新生儿可以送进保暖箱,使用保温毯,做好严密监测,防止烫伤。对于术后吸收热,首先采用物理降温,对高温患儿及时报告医师使用有效药物降温、镇惊。
10.输液管理 用药期间观察药效及其不良反应。有大静脉管道的按常规护理,观察局部有无炎症发生,接液体前必须查看回血。周围小静脉贴膜按规定每3天更换一次,有特殊情况随时更换。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量和液体输入顺序,先输抗生素和止血药物,再输营养液;禁食禁水的患儿,液体维持24h平均输完。
11.基础护理 禁食禁水期间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大手术后的患儿术后第二日给予背部护理,每日2次,连续3天;卧床女患儿行会阴冲洗,每日1次;床上擦浴,每周1次;洗头,每周1次;剪指(趾)甲,每周2次。
12.康复锻炼 积极协助患儿进行床上活动。颈、胸、腹部位的手术,待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大手术后第一天被动翻身,第二天协助翻身,第三天主动翻身;如无禁忌,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骨科术后患肢持续抬高,注意末梢血液循环和动脉的搏动情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应肌肉、关节的活动。拔除尿管前给予间断夹闭,训练膀胱逼尿肌功能。
13.预防并发症 定时雾化吸入治疗,督促患儿深呼吸,鼓励自我咳嗽及给予叩背排痰,协助按压切口,避免因怕疼痛不咳嗽,痰黏稠时加用化痰药物。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或多吃水果,使导尿管引流通畅,防止堵塞。定时协助卧床患儿翻身,有压疮表现时,涂抹保护性药膏、贴保护膜、垫气垫床等对症处理,并观察效果。
(曾 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