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系统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重视系统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老常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自然也是中医诊断肝胆病的特色。临证诊治,既重视病,又强调证,特别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刘老还指出,传统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刘老根据本病的特征及其发病特点,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辛开苦降法”进行治疗,研制“胆宁汤”“胆宁胶囊”等特效验方,经过临床科研观察,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方面疗效显著。

刘老不仅博采中医各家所长,而且重视西医之长。刘老认为,传统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随着西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过去尚未被认识的疾病已经得到科学证实,这就为中医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刘老常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自然也是中医诊断肝胆病的特色。病和证都是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病因、病位、病机和病势等病理本质从不同角度所做的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概括,都是一种综合性的临床诊断。刘老认为,一般而言,“病”主要是对疾病全过程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着重分析疾病损害的纵向的变化;“证”主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和特点的认识,着重分析对疾病状态下机体反应的横向特点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可以通过证候的变化体现出来,疾病全过程的规律和特点贯穿于其相应的证候中。二者纵横互补,构成了临床诊断的立体模型。一个病往往有其相对固定的主症或其他特征,其所属的证候应具备这些主症或特征,但兼症可各有特点。就此而言,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定而证无定。赵锡武教授曾谓:“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赵锡武医疗经验》)。如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各种肝病病名,每个病名下又总结了肝胆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亏虚等与肝病有关的证名。临证诊治,既重视病,又强调证,特别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刘老还指出,传统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如由于历史的局限,对疾病的区分带有表象化的倾向,缺乏对疾病本质的分析和疾病过程的研究;证的研究也缺乏客观性和规范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所谓辨证就是运用四诊八纲为主要手段综合临床各种证候表现,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和辨别疾病的部位、寒热、虚实以及传变转归等,然后确定治疗的方法。一般来讲,证是由病而产生,由于病在人体内可造成器质性的病变,出现人体抗病反应亢进或减退的现象,这即是证。证是有严格的阶段性,不同病理阶段出现不同的证,有时只反映人体患病之后的某一方面的异常变化。肝胆疾病是复杂的病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都可同时出现几个不同的证。而各种肝胆疾病发生发展以至结束的全过程,往往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种疾病引起的人体各方面的异常变化。

刘老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弥补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工具,通过物理生化等各方面的检查,做出较正确的诊断,从病因学角度上找出治疗依据,消除致病因素,促进机体修复,确定治疗原则,这是医学的重大发展,也正是发展中医学急需补充的科学知识。

刘老依古人之训,并汲取西医学之精华,在把握中医辨治思维的基础上,主张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疗效为先”的目的。在临床遣方用药时,也可适当参考中医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比如治疗肝胆病时,可根据肝胆病具体证候选择一些对其治疗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对肝癌患者,给予露蜂房、半枝莲等药物以解毒抗癌;对于肝硬化患者,给予制鳖甲、败龟甲、穿山甲(代)等药物以软坚散结;对于肝炎患者转氨酶升高者,给予重楼、板蓝根等药物以清热解毒、保肝降酶;有胆结石者,给予海金沙、金钱草等利胆排石等。

再如通过各种常规检查,西医诊断为“病毒性乙型肝炎”,还必须从中医角度辨证属湿、热、郁(瘀)、虚等,即辨别其属于湿热蕴结型,或是肝郁脾虚型,或是气滞血瘀型,或是肝肾虚损型等,这样辨证与辨病统一起来,运用整体调治手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施治方案,治疗效果绝大多数是令人满意的。

再如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患者,不少是在常规体检或是就诊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肝病本身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出现中医“无证可辨”的情况,此时西医学针对病毒学、血清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化验检查,对于了解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疗效等更是必不可少的。

再如胆囊炎,中医没有此病名,但对其病机已早有认识。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饮食偏嗜、饥饱失常、嗜食辛辣肥厚、嗜酒过度等,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疏泄失职。又可因瘀血阻络,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停留,阻塞肝络,气机不行,肝脉不畅,也可形成肝胆疏泄失职。肝胆互为表里,肝失疏泄,久而累及胆腑,精汁通降不畅,胆腑通降失常。另外,肝胆之气横逆而致脾胃运化障碍,肝胆气滞能致脾胃之湿热内生,而湿热内蕴亦能导致肝胆气滞,两者互为因果,病延日久则正气受伐而致虚,导致寒热互结于肝胆而成。刘老根据本病的特征及其发病特点,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辛开苦降法”进行治疗,研制“胆宁汤”“胆宁胶囊”等特效验方,经过临床科研观察,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方面疗效显著。

此外,在肝胆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刘老也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与保持中医特色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结合”应该是有机地联系,不应该是简单地凑合。不能把西医的炎症、中医的热证等同起来,这样简单地处理,不能提高疗效,其结果必然是弃中医存中药,应坚决抵制。刘老主张中西医结合应该是辨证为主,辨病为辅,西为中用,应本着“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来结合。刘老多年来本着师古不泥、创新不失法度的原则,致力于病证结合治疗乙肝,使辨证论治在功能性疾病范围内发挥疗效,即辨证向着规范化、定量化发展,辨病朝着个体化、随机化过渡。

刘老这种与时俱进的现代中医诊疗观,既保持了中医特色,又发展了中医理论,临床辨治肝胆病取得满意疗效,尤其在难治性腹水、西医治疗病毒反弹、长期黄疸不退、丙肝肝硬化等肝胆病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突显其较好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