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阐发肝肠理论,倡立肝病肠治

阐发肝肠理论,倡立肝病肠治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肝炎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肝炎,再者就是血吸虫病、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损害等。据此,刘老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黄疸型肝炎、肝性脑病等方面,运用肝肠理论,通过肝病肠治,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刘老认为肝性脑病属中医学“癫狂”“昏迷”范畴,“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因此,大黄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及积血等,同时可抑制细菌分解蛋白,杜绝氨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肝性脑病的目的。

现代研究表明:在肝硬化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而其失调的程度往往与肝功能的损害有关,其机制主要为:①肝硬化时肝功能异常,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继发感染;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②门静脉高压、胃肠淤血、水肿变性,使肠壁通透性增加,肠道内的pH改变,影响细菌的生长。③肠道功能紊乱,大便次数增加,使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及成长繁殖受阻而发生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细菌数量增多,特别是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显著增多,以及正常位于肠内和小肠下段的某些菌种上行定居繁衍等。

肠道微生态失调可影响肝脏功能,而肝脏功能异常又可影响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者相互因果,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改变。引起肝脏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肝炎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肝炎,再者就是血吸虫病、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损害等。肝炎、肝硬化时,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常导致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生长,形成“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该综合征以胃肠道解剖与生理性紊乱为特征,该特征促使结肠型菌群在小肠上定植,临床表现包括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糖类吸收不良等。在肝硬化,特别是有肝性昏迷的病人,常有大量的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增加,以及主要在下肠道定植的粪杆菌在空肠内大量繁殖,对这些细菌的控制,常可使肝昏迷得到缓解。此外,在肝病时,结肠型细菌易位于空肠,还可释入尿素酶,过多地分解尿素形成氨,使血氨上升,引起肝昏迷。据此,刘老在治疗肝硬化腹水、黄疸型肝炎、肝性脑病等方面,运用肝肠理论,通过肝病肠治,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刘老认为,中医学中虽然没有肠道菌群失调及内毒素血症的同义病名,但对严重感染的晚期临床表现却有着深刻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急虚,身中卒至,五脏闲绝,脉道不通。”《灵枢·五色》云:“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究其原因,多由于素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衡,复因热毒湿邪等内犯机体,正虚邪实,正不胜邪,气机逆乱,阴阳失调而发病。疾病的发生条件在于两个方面:邪盛与正虚。其中正气虚是发病的基础。《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肝硬化患者而言,病邪(如肝炎病毒)浸淫机体日久,气滞血瘀,正气亏虚在所难免。肝在五行属木,脾胃在五行属土,在五行生克关系上为木克土,肝病日久必然会导致肝木伐土,出现脾虚胃弱。肠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细菌和毒素的移位,正是正虚邪盛的具体例证。临床上,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者,正气虚也;标实者,则多为阳明腑实。腑的生理特性是“通”,《素问·五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是病态,六腑中最易影响脏腑功能的是大肠、小肠,腑气不通则使病原体及其毒素与各种肠源性有害物质、机体代谢产物滞留于肠道,从而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微循环,继而损及五脏。中医通过“治肠”达到“抑木”的作用,有利于肝病的恢复。

刘老临床善用中药灌肠治疗肝硬化腹水。他认为,祛水固然有三法(开鬼门、洁净腑、祛菀陈莝),而中药灌肠就是“洁净腑”之祛水法的重要体现。刘师应用生大黄、牵牛子等煎浓汁行中药保留灌肠,往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灌肠后可排出宿便毒物,清洁肠道,减轻肠腔压力,改善门脉循环。此法既可减少腹水,又可改善肝功能。在治疗黄疸型肝炎方面,刘老应用嫩茵陈、生大黄、炒栀子、草红花、京赤芍等药物进行中药灌肠,可达到清热化湿、活血退黄的目的。刘老认为肝性脑病属中医学“癫狂”“昏迷”范畴,“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其病机乃腑气不通,浊气上冲,携毒挟瘀上犯于脑。因此,治疗应通腑排垢解毒。此时刘老经常选用生大黄、芒硝等浓煎取汁保留灌肠。大黄具有泻热通腑、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化学分析显示,大黄的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醌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及泻下作用。因此,大黄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及积血等,同时可抑制细菌分解蛋白,杜绝氨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肝性脑病的目的。芒硝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作用。芒硝与大黄配伍,芒硝可使坚结之粪便变软,而后大黄才能奏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两者相须为用,泻下热积的功效颇为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