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囊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胆囊炎与胆囊结石互为因果,胆结石可诱发胆囊炎,胆囊炎又是促进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特别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高且易复发,迁延日久,日趋严重,到后期常因反复感染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认为,胆囊炎、胆囊结石属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成因多系饮食偏嗜、饥饱失常、嗜食辛辣肥厚、嗜酒过度等,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疏泄失职;或因瘀血阻络,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停留,阻塞肝络,气机不行,肝脉不畅,也可形成疏泄失职。肝胆互为表里,肝失疏泄,久而累及胆腑,精汁通降不畅,胆腑通降失常,胆汁久积成石。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其生理功能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其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其气机运化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动而不静,降而不升,以通为用,通则不痛,此即“腑以通为用”。
(一)辨病与辨证结合
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为多种证型并见,或各个证型之间相互转化,或以某一证型为主,其他证型为辅,而单一证型者并不多见。临证应在辨证基础上,配合现代检查方法,明确胆囊和胆管的功能情况,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性质,同时,还可适当加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菌、消炎、消石、化石、溶石、排石的药物,如海金沙、琥珀粉、鸡内金、蒲公英、冬葵子、片姜黄等,以提高疗效。同时,刘老特别强调,治疗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决不能不分主次,单纯选用利胆排石药物拼凑成方,这样既不能保证疗效,又损害健康,而恰当的辨病是提高疗效、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保证。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应根据中医整体辨证的理论,针对病因,以标本兼顾的原则,确定理、法、方、药,还可配合专方效药的应用。胆囊炎、胆囊结石的病位虽在肝胆,但常涉及脾胃,特别是疾病进入慢性或恢复期时,脾胃症状更为明显。此即“肝病犯脾”。《黄帝内经》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欲治肝者,原当降脾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自理。”均指明治肝胆勿忘健脾和胃。临证立法遣方应充分体现上述原则。刘老自拟经验方胆宁汤和胆宁胶囊为主治疗此证,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二)利胆与和胃兼顾
刘老抓住胆病“湿热居多,胆胃相连,易发结石”的特点,采用“胆胃同治法”,立“胆宁汤”及“胆宁胶囊”(详见第四章第二节治疗胆病常用经验方及歌诀)为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主方,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刘老认为,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症互为因果,互相伴发,胆囊炎能诱发胆结石,胆结石梗阻亦能促使胆囊炎的发作,这是胆部疾患之常,故治疗上两者亦相互联系。盖肝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则胆气随之行滞,通降失调,则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功能,郁久蕴热,横逆而致脾胃运化障碍,肝胆气滞能致脾胃之湿热内生,而湿热内蕴亦能导致肝胆气滞,两者相互为因,病延日久则正气受伐而致虚。本证乃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一方面清利湿热以排石,另一方面疏利肝胆气机而解其郁。
在总结多年治疗胆病经验基础上,1991年8月至1996年7月,刘老设计、实施了开封市科研项目“胆宁胶囊治疗胆石症临床研究”,历时5年,共观察胆石症病例250例,其中胆宁胶囊治疗组210例,胆石通对照组40例,其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1年版《中药新药胆石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程30天。研究结果表明:胆宁胶囊治疗组在改善胁痛、纳差等临床症状、排出胆结石等方面的总有效率达93.81%,明显优于胆石通对照组(P<0.05)。同时,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胆宁胶囊对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胆石症患者。从中医证型来讲,以气滞证和湿热证疗效最佳;从结石部位来讲,胆宁胶囊对于胆囊结石疗效最好,其次为胆总管结石;从结石大小来讲,结石直径大小与疗效呈负相关,结石小者,疗效较好。此项研究分获1999年开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