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全局,“医”“养”结合,发展整体观念

把握全局,“医”“养”结合,发展整体观念

时间:2023-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老在临床实践中,充分把握全局观和整体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医整体观念。反之,如长期进食不佳,消化不良,则不利于肝胆病恢复。另外,慢性肝病患者还应注意必须绝对禁酒。只有将“医”“养”有机结合,才能在临床中切实获效,才能在辨治肝胆病的同时,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到“身心同治”。

刘老在临床实践中,充分把握全局观和整体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医整体观念。

(一)从“医”的方面来讲

刘老认为,从疾病发生到终结(痊愈或死亡)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中涵盖的衣食住行、情志劳作因素都要充分考虑。这是从疾病本身着眼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先由患者情志不遂或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感染乙肝病毒后难以及时清除病毒,造成慢性炎症(正虚邪恋),复加失治误治、酒食所伤等因素,气、血、浊、毒淤积胁下,发为肝积、臌胀甚至肝癌。从“正虚—染毒—炎症—积聚—肝癌”这一病理过程而言,就是乙肝发展的一个整体,其治疗也应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环环相扣,又各有侧重,绝不可将每个治疗重点割裂开来。

(二)从“养”的方面来讲

刘老认为中医的整体观是相对的,根据不同的范围,同样可以无限细分下去。从天人合一方面来看,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从人体本身来看,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从消化吸收功能来看,肝、胆、脾、胃是一个整体;从疏泄功能来看,肝、胆是一个整体;从疾病康复来看,三分治,七分养,医治和调养是一个整体,如医治不当,则其疾难去,如调养不力,则体虚易病,病则难愈,或愈后易复。临床应把握好“养肝”“养心”“养胃”的“三养”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养肝(适度静养) 对于养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肝,古代先贤已早有认识。如《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静养对肝病患者的重要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接受大约1/4的心脏出血量。肝为人体代谢和合成蛋白的主要枢纽,当肝细胞被炎症细胞损伤或增生纤维组织分隔,形成肝硬化时,会使各类血管间失去正常关系,肝细胞内营养障碍,若超负荷体力活动会增加肝细胞的负担,加重病情的发展。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也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与西医学研究结论不谋而合,因此,刘老主张,肝病患者要多卧以养肝,宁卧不坐,慢性肝病患者不应过劳,而活动性肝病患者,更应卧床休息。

2.养心(心情、情绪) 怒伤肝,此为肝病患者第一大忌。从中医五行归属来看,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木为心火之母,肝病日久,母病及子,易发心肝火旺,故慢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现烦躁、激怒等情绪变化。中医认为,忧郁、思虑、悲伤等情绪均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致生瘀积、肿块(肝硬化);气滞疏泄不利,则津液不布,水道不输,致生臌胀(腹水),皆使病情加重。现代研究表明,肝脏和内分泌腺功能休戚相关,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刺激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可促使某些激素的合成、转变和分解,使肝细胞愈加受损。这就突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3.养胃(饮食营养)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最常见和最突出的是营养不良,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类患者的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都有较大的障碍。中医认为,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协调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输布、排泄。如肝木横克脾土,则易出现腹胀、纳差、便溏等症状。反之,如长期进食不佳,消化不良,则不利于肝胆病恢复。只有饮食营养均衡,才能使胃和脾健,精微得布,肝气得疏,肝血得藏,肝木得滋,肝体得荣,肝病得复。

另外,慢性肝病患者还应注意必须绝对禁酒。因酒精属热、属湿,长期或大量饮酒,易酿湿生热,或阻于中焦脾胃,或蕴结于肝胆经络,导致发病。西医学认为,肝脏几乎是酒精代谢、分解的唯一场所,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伤作用。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有人认为少量饮酒或偶尔饮酒并无大碍,其实不然。任何含有酒精的溶液,即使含量再小,进入机体后都需要肝脏的分解。

(三)从医养结合的方面来讲

刘老认为中医的整体观不只包含在对疾病诊断治疗的范围中,同时也应重视其在养生、调护、保健方面的作用。针对肝胆病发生发展的每个病理环节,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就不仅仅包括保肝抗炎、抗纤维化、防止癌变等措施,也应同时兼顾鼓舞正气防止感邪,调畅情志以防病情反复,饮食调养防止病情进展等方面。只有将“医”“养”有机结合,才能在临床中切实获效,才能在辨治肝胆病的同时,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到“身心同治”。

总之,刘老总是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把握全局,用辩证的整体观看待疾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最终能获大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