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伴心肌梗死的病情严重而复杂,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掩盖了疼痛的症状,所以往往症状较轻。有作者分析了285例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病例,有33%无典型心绞痛症状,40%在发作后1个月内死亡。
(一)临床表现
1.心肌梗死
(1)先兆症状:胸闷、气短、心绞痛或者心前区不适感。
(2)胸痛:胸痛为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多发生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劳累之后。有时发生在熟睡中。疼痛的性质、部位酷似心绞痛,但是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通常在0.5~24h。有的表现为不典型疼痛如上腹痛、下颌部痛、肩胛痛、牙痛等。有个别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无任何疼痛,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症状或无疼痛者极易被漏诊误诊,应格外注意。
(3)消化道症状:心肌梗死发病后,约1/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者缺血累及肠系膜动脉有关。
(4)体征:急性病容,焦虑不安,面色灰白,多汗、呼吸紧迫。发病12h后,可有发热,心率快(超过100/min),血压下降,收缩压在70~100mmHg(9~13kPa),心音微弱,常有第二心音分裂,有时出现奔马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提示乳头肌功能受损。少数病人可有心包摩擦音,约20%在梗死发生后几天并发心包炎。
(5)心电图:心电图检查对确诊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形是缺血型、损害型和坏死型先后出现。①病理性Q波:为坏死型改变,特点: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显示出病理性Q波,宽度<0.04s,呈QR型或QS型,深度<1/4R波。病理性Q波持续时间最长,常持续数年甚至终身不消失。当结缔组织在病灶收缩时,其面积逐渐缩小,加之良好的侧支循环,Q波逐渐变小,在某些导联完全消失,出现γ波。②S-T段抬高:为损伤型改变,特点:面向损伤部的导联,S-T段异常升高,可高达2~15mm,呈凸形,弓背向上,呈单向曲线。S-T段的升高是心肌梗死早期出现的波型,可持续十几小时或几天。③缺血型T波:又称倒置T波,提示心外膜下缺血。当心电图S-T段呈单向曲线时,出现S-T段与T波融合,不易分清,待数天后,S-T段恢复至等压线时,T波倒置则显露出来而且愈变愈深。经过很长时间,T波才逐渐由变浅而直立。心电图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上述三种典型图形,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R波增高,S-T段下降与T波高尖,称之为镜影图形。④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图形:有些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仅梗死心内膜下一薄层,坏死程度未及心外膜下的1/3厚度,心电图不出现Q波,而是在相应导联上有明显的S-T段下降(3~5mm),伴T波倒置,常有R波变低。
2.心源性休克
3.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北京地区1971—1975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16.1%~23.8%。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左心衰竭,病情持续发展,会导致全心衰竭。
4.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左右。80%~100%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期前收缩。随着监护系统的广泛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大大降低了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病死率。
5.心脏破裂和乳头肌功能失调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危急的合并症。根据其破裂情况分成两种:其一为心室壁破裂,穿通于心包腔,引起心脏压塞,心脏猝死;其二是心肌内结构断裂,乳头肌断裂和室间隔穿孔,常常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
6.心室壁瘤 由于心肌坏死后,病变部位被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瘢痕所致。
7.梗死后综合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恢复期(心肌梗死后第2~11周),出现发热、胸闷、乏力、咳嗽等症状,称为梗死后综合征。常伴发三联征即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发生率为1%~4%,目前认为是自身免疫所致。
(二)实验室检查
1.平板运动负荷试验(treadmillexercisestresstesting) 病程较长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潜在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应谨慎。有慢性肾功能减退、蛋白尿、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尤其视网膜玻璃体出血者不宜进行这项检查。
2.动态心电图
3.铊心肌显像 显示心肌有无缺血性改变。
4.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EBCT) 计算冠脉壁上钙化斑点数量(calciumscore),钙化计分高则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多。
5.颈动脉超声 显示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lthicke ning,IMT)或斑块形成,作为冠脉粥样硬化的替代依据。
6.超声心动图 长期心肌缺血或梗死,心肌结构改变,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舒张期血流充盈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
对于老年患者,适于选择作非创伤性检查(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铊心肌显像等),在非创伤性检查提示阳性结果后,为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必要做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并为安置支架(包括药物洗脱性支架)做好充分准备。
(三)治疗
包括两个方面:血糖的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1.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控制饮食,对于超重、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的摄入。低脂肪饮食,饱和脂肪酸小于总热量的7%,以多不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低盐、低蛋白质饮食,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多吃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忌烟限酒。适当运动,根据心、肺、肾功能和下肢骨骼关节活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持之以恒。
2.抗糖尿病药物治疗
(1)磺脲类。
(2)二甲双胍:在超重肥胖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使心肌梗死危险性降低39%,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42%,所有原因病死率降低36%,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要掌握二甲双胍的禁忌证。
(3)胰岛素增敏剂:可以降低血糖和HbA1c,但作用达峰时间需要4~6周。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联合应用,由于噻唑烷二酮可促使水钠潴留,增加细胞外容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忌用于心力衰竭Ⅲ、Ⅳ期患者。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5)胰岛素:具有明确的降糖效果,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能起积极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AMI后心肌代谢异常,游离脂肪酸利用增加,影响了葡萄糖酵解,游离脂肪酸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加重心肌的损害,胰岛素治疗促使脂肪酸代谢转向葡萄糖代谢,有利于心肌细胞的恢复。胰岛素可刺激PAI-1合成并在血管壁内沉积,抑制PTCA后血管壁重塑和蛋白质分解,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临床研究证明,急性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可明显减少近期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
3.降脂治疗 降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和贝特类。
(1)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清总胆固醇、LDL-C、TG,升高HDL-C。常见不良反应: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磷酸肌酸激酶(CK)增高。
(2)贝特类:降低血清TG、VLDL、LDL,升高HDL-C。常见不良反应:转氨酶升高。
(3)烟酸:具有调脂降脂的作用,但是具有增加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的作用,一般不用于糖尿病患者。
降脂目标:TG<1.7mmol/L;LDL-C<2.6mmol/L。
HDL-C(男)<1.2mmol/L,HDL-C(女)<1.4mmol/L。
4.降压治疗 循证医学证明降低血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UKPDS证明降低收缩压10mmHg,舒张压5mmHg,可使糖尿病相关病死率减少32%,脑卒中减低44%,心力衰竭减少56%。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达标标准: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对于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者,收缩压<125mmHg,舒张压<75mmHg。
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利尿药、钙离子拮抗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α受体阻滞药等。建议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
5.抗血小板聚集
(1)阿司匹林:75~150mg/d,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
(2)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
适用于: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不稳定心绞痛。
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GpⅡb/Ⅲa受体的抑制药:血栓形成需要纤维蛋白原结合到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GpⅡb/Ⅲa受体的抑制药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目前的GpⅡb/Ⅲa受体的抑制药有abaxiroab,依替巴肽(eptifibatide),替罗非班(tirofiban)。
适用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预防堵塞。开始剂量为250μg/kg体重,随后静脉滴注剂量为每分钟10μg,根据血小板和出血时间确定药物剂量。
主要不良反应:出血倾向。
6.抗心肌缺血药物
(1)硝酸甘油片
作用:硝酸甘油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使冠状动脉舒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
用法:0.25~0.50mg/次,舌下含服,不可吞服。每5min重复一次,直至心绞痛缓解。活动前5~10min舌下含可预防心绞痛发生。
禁忌证:青光眼、颅内高压、使用西地那非者。
注意事项: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加重肥厚性心肌病引起的心绞痛。
(2)硝酸异山梨酯片
适用于:心绞痛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心肌梗死后持续心绞痛;与洋地黄和(或)利尿药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用法:普通片5~10mg/次,2~3/d,舌下给药5mg/次。缓释片20~40mg/次,2/d,可根据个体反应,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面颊潮红,头痛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过缓)。
禁忌证:休克、虚脱、肥厚梗阻型心肌病、青光眼、颅内高压。
注意事项:与其他血管扩张药、钙拮抗药、β受体阻滞药、降压药等合用,可增强其降压效果。
(3)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作用:同硝酸异山梨酯。
用法:普通片10~20mg/次,2~3/d;缓释片50~100mg/d。
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同硝酸异山梨酯。
7.血管重建治疗
(1)血管重建的方法:血管成形术、支架安置和血管搭桥。根据病变性质、部位、范围、数量及技术、材料等拟定血管重建方案。
(2)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较广(大血管和小血管病变),多支病变,近端、远端冠状动脉均有病变,宜在开胸条件下进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oronaryartery bypassgraftsurgery,简称CABG,搭桥),通过移植的血管将来自心脏的血液输注到病变远处的心肌,保证心肌代谢和工作的需要。搭桥手术在糖尿病患者是比较适用的,但总体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远期效果和生存时间不如非糖尿病患者好,预后与糖尿病基本状态,尤其有无脑卒中、高血压、心力衰竭、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冠状动脉病变自然进展速度等有关。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于病变范围不大,不涉及远端小血管,可考虑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用球囊在狭窄处进行扩张。放置支架防止再狭窄,在支架上涂上一层缓慢释放的药物,防止局部再狭窄。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支架质量的改进以及对再狭窄机制的认识,PTCA和支架置入在糖尿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得到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对PTCA的忍受较好,支架安置有一定效果,安全性高,病死率为0.47%~1%,心肌梗死风险率为3%~5%。对于存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蛋白尿者,风险较大,PTCA后再狭窄概率增加,PTCA失败后可考虑做CABG。
(四)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
斑块不稳定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堵塞和心肌梗死的原因。
1.心导管介入技术
2.溶栓治疗 在6h内,愈早愈好。用纤溶药物如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tPA)/链激酶(SK)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
3.其他辅助药物
(1)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减轻胸痛,减轻心肌梗死的损伤程度,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禁用于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中重度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促进缓激肽的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减低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减轻心力衰竭。
4.并发症的治疗 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反复发作性心肌梗死。
(五)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在糖尿病患者发展迅猛,预后差,早期病死率可达10%。近年来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降脂调脂药及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等积极治疗措施后,显著改善了糖尿病心肌梗死的生存率,特别是早期病死率有所减少。糖尿病患者AMI后病死率增加主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有关,显然也与再梗死、梗死面积扩大、反复发生缺血、心肌坏死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