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语文书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的源头是《离骚》。有趣的是无论是现实还是浪漫的文学作品里面都提到了不少中药。
先看浪漫主义。《离骚》的作者屈原,中国小资愤青的祖师爷。屈原的后半生,一直在郁闷、纠结、彷徨中度过。失意与诗意并存的他,在码字的过程里,每每喜好“自比芳草”。芳草者,含挥发油的美丽植物是也。
后世的好事之徒专门统计过,屈先生的作品中留下了55种植物记录。比如《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山鬼身上的服侍里,出现了薜荔、辛夷、杜衡三味今天依然常用的中药。
再来一段:“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熏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两句诗词里,屈原变身当了回药农,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都是中药。尤其是杜衡,今天连马甲都没有换,依旧出现在形形色色的中药书中。
杜衡的尊容
杜衡个头矮小,在药用植物中不属于玉树临风的那种。屈原种植杜衡,据推测,多半是拿它做地被植物,填补其他观赏植物之间裸露的土壤。好像我们今天喜欢在各种花坛里种满酢浆草一样。
种植在林木下的酢浆草,用以覆盖裸露的地表。好看,又防止尘土飞扬
杜衡与酢浆草相比,有很好闻的香气,比较符合屈原的小资审美。如此看来,春秋时期楚国的园艺水平,比起现在只会种酢浆草的市政园林部门,只高不低。觉得屈原的浪漫主义不够严谨,种花养草的嫌疑太大。那就看看诗经吧。
《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历代大多数《诗经》注家都认为,全诗的整体意思是讲述一群妇女在兴高采烈地采摘芣苢这种东西。场面轻松欢快,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芣苢,据现代考证,就是随处可见的车前草种子。
野外随处可见的车前草
春秋时代,车前子被认为可以帮助妇女怀孕。此情此景,好像现代人兴高采烈地在广告的指点下,去某某妇科医院,治疗不孕不育一样。
文学来自于生活。可以断定,中药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位置。除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管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非医药类书籍中,都提到过中药。
别老拿文学作品说事儿,有没有稍微专业点的书呢?那就看看《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历来有很大争议。多数人认为它是一部记载古人山川地理知识的博物书。因为它写的大多是往某个方向多远多远,有座什么什么山,山上有什么花花草草,有什么奇珍异宝。
问题在于《山海经》里山水物产和中国的地形地貌的差距太大。珍禽异兽或许是被后世人抓来吃掉了,山川河流的变化应该不太大啊!可还是对不上号。
另外书里面神怪的东西实在不少。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著名的神话传说也在里面。
专家们为此非常挠头。至今还有人为《山海经》里的某座山川到底是在今天的某省某市写论文的,甚至有说山海经写的是美洲地形地貌。
但要说《山海经》就是神话书,似乎也不大妥当,里面叙述的东西有些又太写实了。比如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
洞庭之山,据说是今天洞庭湖旁边的君山。屈原老先生的作品里也提到过。如果山海经的作者里有楚国人的话,站在楚国当时的都城郢,这段描述就是很符合实际的。说明山海经的描写又不是纯粹的虚构。
不管专家们如何争论,里面描写到的芍药应该是大家熟悉的植物。现在的洞庭湖一带虽然没什么芍药了,两千年前却正是芍药仙子工作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所以老熊觉得,《山海经》十有八九是春秋时期先秦的驴友们七拼八凑起来的,中国的极限探险+自助旅游指南。反正那年头没有GPS导航,距离或许不大对头也是正常,再夹杂些从未知地域道听途说来的神怪故事,正好吸引有钱有闲的贵族小资青年——如此神秘的天帝之山,有着奇珍异宝,飞禽怪兽,上古的传说,如诗如画的景色,是你人生必去的100个地方!
里面关于中药的内容又是怎么回事呢?看这一段:又西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溪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在一个不知道是哪里的天帝之山,又发现了杜衡。那个年代的人怎么这么热爱杜衡的?
如果说三闾大夫描述杜衡还有观赏的可能性,《山海经》中已经是彻底把杜衡的药用价值告诉大家了。杜衡可以治疗一种叫做“瘿”的疾病,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某些肿块性疾病。这基本算是铁板钉钉的中药记录了。
文学书,政经书,旅游指南,都有了关于中药的记载。坐拥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春秋时期,出现个几本专著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看不到任何一部那个时代的药学著作,都浮云了。
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药学著作的亡佚情况,并不算是特别的严重。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把那段历史阶段文献缺失的黑锅硬生生地安在了秦始皇头上,但其实秦始皇焚书并没有焚烧医药类的实用书籍。春秋时期药学的著作的亡佚,实际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毕竟那是个离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时代。但是考虑到西周文献缺失的厉害,春秋战国时期,任何著作的亡佚都让我们扼腕叹息。因为我们没法从中去寻找中药真正的起源和演化的故事!从后来人们的描述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很可能正是中药的理论和实践演化的关键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