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目前中国已知流传于世最早的本草专著。
所谓本草,笼统的说是木本和草本,你姑且可以认为就是谈论来源自树皮草根的药物书。从字面上看,是上古神农氏写的药物书。显然,不可能是从神农氏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本草书,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
《神农本草经》的清代恢复版
根据本草学家、历史学家们的考证,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东汉年间跑江湖的郎中。在郎中把他的药物学知识记录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后,可能是考虑到自己实在太过渺小,很自然的想到要拉上位名人作为该书的名誉主编,好让书能够流传下去。还有谁比那尝百草的神农氏更适合当名誉主编的呢?感谢这位想攀高枝的江湖郎中,可能正是他的私心之举,让我们今天有幸看到了这本汉代的药学专著。
《本经》的原书已经在唐朝初年失传了,好在古今文章一大抄,后世的人在写其他本草书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引用《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后世的专家们就把这些“抄袭”的文字拼凑起来,发现虽然还有不详尽的地方,但基本上能看出来《神农本草经》大致的模样了。到底长啥模样呢?
鸡头实,味苦,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一名雁啄实。生池泽。
《名医》曰:一名芡,生雷泽。八月采。
案:《说文》云:芡,鸡头也。《广雅》云: 芡,鸡头也。《周礼》笾人:加笾之实,芡。郑元云:芡,鸡头也。《方言》云: 芡,鸡头也,北燕谓之;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淮南子·说山训》云:鸡头,已。高诱云:水中芡,幽州谓之雁头。《古今注》云: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绉如沸,实有芒刺,其中有米,可以度饥,即今茑子也。
头两行是原文,其他部分是后世的编辑者加的注解,主要是告诉大家鸡头实长什么样子,采自哪里,有没有别名,功效怎样,能治疗什么病,等等。
这就是”鸡头实”(芡实)的模样。
看上去好像《神农本草经》篇幅不大啊?的确,如果不算注解的话,它的原文总共才几万个字。
就是每一味药物下短短的几行文字,就为后世几乎所有的本草学著作定好了基调,直到大清帝国灭亡前都没有变过。
先要描述下药物是寒凉的还是温热的,在中药术语中,这叫四气。鸡头米因为寒热的状况不明显,所以是平性的。
再描述下酸苦甘辛咸,专业术语叫五味,鸡头米属于苦味的。注意,中药的五味,不是指尝起来的口感,而是指有某种类型的作用。鸡头米实际尝起来虽然有淡淡的苦味,但实际上还是接近于有些甜,因为淀粉很丰富,回味总归有些甜。正因为口感不错,鸡头实在很多地方还作为杂粮,稍微大一点超市都能见到它。
然后说说鸡头米的功效,能治疗“湿痹”,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风湿疾病,所以能治疗“腰脊膝痛”,也就是风湿类疾病中的腰痛,膝盖痛。
此外,它还有“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是说鸡头实具有滋补的功效,补什么呢?补脾胃中的气,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如果长期服用,还能让人记忆力强那么一点点。
“除暴疾”大概是用来治疗一些突发性疾病,具体哪些突发性疾病,说的并不是太清楚,可能是腹泻、腹痛一类的消化系统的急症。
最后这段问题就大了,”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显然,神仙是没有的,也当不成的。那么古人这么说,是不是一种愚昧呢?姑且可以把当神仙看作是汉代劳动人民的梦想吧。
接下来是产地。”生池泽”说鸡头实是水生植物,长在池塘、湖泊、沼泽里面。
看明白了不?描述一味中药,起码要有四气五味、性能功效、产地采集。尤其是关于药物四气五味的描述,明确告诉后世的本草书作者:喂!《黄帝内经》里提过的理论我们已经用得挺顺溜了,你们以后就照着写吧。
自此以后,所有的本草书基本上就统一格式了,而且统一了上千年,一直写到金元时代,才有了一些变化。
《神农本草经》除了按照基本的中药理论来描述药物外,还按照上、中、下三品来给药物进行分类,刚才列举的鸡头实就是上品。其中关于神仙一词, 大部分的上品药物都有这么个说辞。不过这上中下三品的区分倒也不是完全按照成仙指数的大小来。总的来说上品里补益的药物多一点,不良反应小一点;中品是药性剧烈点的;下品就是作用很厉害的或者副作用多多的。按照今天的眼光,这种粗略的分类,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神农本草经》中一共记载了365种药物。这么巧?一天一味?是的,为了响应天人合一的普世号召,《神农本草经》恰好选了365种药物,可能有点炫耀天文学知识的意思。
记载365种,看起来好像并不很多嘛?365种意味着什么呢?给你个参数就明白了。现代国内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一般要求了解掌握大约400种常用中药。市面上常见的中药店,一般也就400种中药。就是说《神农本草经》已经是本科毕业的水平了。
小声地说,实际现在的大学本科考试重点也就是100种左右,学生能掌握的有时还不到这么多,缩水大大的。
所以后世对《神农本草经》是这样评价的:以次为始,承上启下。
《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中比较靠谱的三部,共同构成了后世中医药体系的基石。
1,2,3,这才三本书,四大经典还少一本啊?那一本,专家们还在吵呢!有的说应该加上据说是华佗写的《难经》,有的打算加上南北朝皇甫谧写的《针灸甲乙经》,有的说该把《伤寒杂病论》派生出来的《金匮要略》算上,有的说是《温病条辨》……。多数人接受了最后一种。不过大家对这三部书的入选争议倒不是太大。
《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药物的功效,按现代的眼光看靠不靠谱呢?我们可不可以按照《神农本草经》上介绍的功效来进行养生保健呢?恐怕还是会让大家失望了。里面药物的记载因为十分精练,对专业的人员而言,常常是有顿开茅塞之感。但对没有医药基础的人,或许读一读现代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中药学》更加有意义一些。
以上面列举的鸡头实为例,如果你没有中医的基础。大概只能从字面上看出,多吃鸡头实,对脾胃、消化功能有些帮助。至于是胃痛吃合适,还是胃胀吃好一点?能不能改善一受凉就容易拉肚子,天一干燥就便秘的情况?我们家小孩子消化不良,胃口不好,能不能吃,该吃多少呢?这些还是看后世那些比较详细的本草书更好些。《神农本草经》写得实在太简约了,谁让汉代大规模的造纸术才刚刚出现呢!在丝绸上写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对汉朝人节约用纸的低碳生活表示下老熊的理解。如果你想知道《神农本草经》里短短的几行字,后世会演变为多么繁复的内容。且容老熊给你举一个人参的例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