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佗是外国人吗

华佗是外国人吗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沛国谯县人,据说在今天的安徽亳州。所以华佗为医不分贵贱。华佗被曹操下狱后,依然表现的是职业医生的操守。曹操派人叫华佗回来时,他拒绝曹操的借口就是要照料夫人的病。人们常常说华佗是外科鼻祖。事实上,华佗并不仅仅擅长外科,而是全科医学人才,不,是天才。华佗准确诊断出李成的咳嗽并非肺部感染,而是腹腔的炎症。按理说,华佗应当迅速给大兵李做手术,华佗本人也擅长这个。

说到秦汉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如果把东汉末年那段最著名的天下大乱时期也算上。恐怕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在三国类游戏中那个神仙般的人物——华佗。

华佗的传奇太多,随便揪出一个都是精彩绝伦。麻沸散,刮骨疗毒,五禽戏,连去世都是那么有故事。

华佗身上的谜更多,他的年龄,他的著作,他的弟子,甚至他的国籍……。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沛国谯县人,据说在今天的安徽亳州。这里也是曹操的老家,有些藏兵洞之类不知真假的古迹。

亳州,皖北重镇,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今天的亳州,打着华佗旗号的商号鳞次栉比。打着曹操旗号做生意的,比较少,专业不对口罢。

本应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曹操与华佗,却成了刀斧相加的冤家。

华佗生于145±2年左右,至少要比曹操大十多岁。可以说是看着曹操长大的。

东汉时期,出身还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曹操是宦官的养子,虽然不那么光明正大,好歹也算有点背景。而夏侯家族的庞大,则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华佗则完全不知道身世祖荫,仿佛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考虑到那时候没有高考的压力和动力,普通群众基本不会想到读书进阶。华佗如何坚持学习,如何能进入上流社会的视线,实在是费解。

恐怕正是因为不好解释,史学大师陈寅恪,才煞费苦心地将华佗考证为外国人。可惜两千年前的东汉,胡人的金发碧眼不像今天这么值得炫耀。蛮夷二字,古人可不是用来表示尊敬的。三国里的董卓,因为疑似混血儿,被大家所看不起。

很难想象,一位东汉时期的蛮夷,因仰慕我天朝教化,自愿放弃别国身份,守我大汉礼仪,而被地方官推举为道德行为标兵(举孝廉)。

华佗,多半仅仅是位普通的东汉百姓罢了。因为贫寒的出生,华佗从小就明白了自己不可能出人头地。虽说汉末的乱世,为任何一位野心勃勃的人提供了绝好的舞台。身份低微、心地善良的华佗,却过于早熟的明白,那不属于自己。

东汉末年,从零开始的个人奋斗是没有太多机会的。连集智慧与残暴于一身,融文韬和武略于一体的曹操,都必须和望族不断妥协,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空有才华和爱心的华佗,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做一个专业人士,成了华佗人生道路唯一的选择。聪明的他,很早就为自己做好了人生的规划。所以,他拒绝了沛相陈硅的举荐、太尉黄琬的招聘,拒绝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所谓机会——事实上,说诱惑更恰当些。

华佗基本实现了他的人生规划。近乎冷酷地实现了。

华佗成为一个以追求技艺的精湛为终极梦想的人,他把自己除医学外的部分尽可能变单纯,单纯到无法为世俗所接纳的程度。

史书上对华佗性格的评价不太好,说他性“恶”。我们去医院,常常抱怨医生态度不好,医生也经常抱怨病人太麻烦。专业人士普遍有类似的苦恼,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向病人解释清楚,却必须面对病人喋喋不休的唠叨。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见惯生死,争分夺秒已是习惯。华佗不想把时间花在向非专业人士解释自己诊治的合理性上。因为他们只能看得懂疗效。华佗也不想理会在他那个时代的恩怨情仇。他只想做一名职业医生。所以华佗为医不分贵贱。在他眼里只有病人,只有能医治好的和不能医治好的区别。一种近乎病态的职业素养。

他让自己忙碌,忙碌到无法思考其他。这种忙碌,在寻常人眼里,更是不近人情。曹操无法理解,在军队以外居然还有能把职业融入自己生命的人。

华佗被曹操下狱后,依然表现的是职业医生的操守。他没有申冤,没有哭天抢地,因为华佗从成年后选择职业医生的道路起,就明白自己最终的归宿会在哪里。

史书记载,华佗从成年起,一直在黄淮一带游历,行医。一代外科宗师的他,不知是不是自学成才。反正谁也不知他老师姓字名谁。老熊估计,他自己就算告诉大家曾经跟过谁实习,大家伙儿多半也哂笑之。谁谁要说自己曾经给孔子上过课,批改过他的作业,除了想出名想疯了,没有其他解释。

没有家世支撑,没有师门提携的华佗,成名很早。按说年少成名的他,大可坐在家里,等着病人上门,做守株待兔状。他却选择在青徐大地上,如同陀螺一样无休止地转着。

《三国志》里,记载了华佗部分的行医经历。与向往小资生活的仓公不同,华佗从没有留恋过安逸的生活,良田美眷的日子。

他的妻子平平常常。没有仕途幻想的人,不会把婚姻作为进阶的砝码。

太太的身体很不好。曹操派人叫华佗回来时,他拒绝曹操的借口就是要照料夫人的病。这既是托辞,恐也是实情。曹操的使者,不会傻到连他夫人真病假病都分不清,还非要到许昌的大牢里严刑拷打,才能搞清楚的地步。

夫人是华佗风筝上的线,所以他喜欢游历,却没有走远。以老家方圆两三百公里的范围画着圈圈。

不知道华佗膝下有无子女,没有的可能性比较大,否则哪里轮到他两个徒弟成就英名呢。

华佗就这么走着,走着,遇到他可以治疗的就停下来。

病人里有曹操、陈登这样的士大夫权贵,有郡守、将军这样的中层干部,有军吏、郡吏这样的兵头将尾,还有路人甲、无名氏,等等。

最后的圈圈画在了曹操那里。

华佗的水平到底怎样?

即使从史书零碎的记载来看,已是相当高。人们常常说华佗是外科鼻祖。事实上,华佗并不仅仅擅长外科,而是全科医学人才,不,是天才。

史书的病例里,华佗看过的疾病涵盖妇产科,儿科,外科,内科里的心血管科,消化科,呼吸科,康复科。虽说传统中医分科不严格,但能如此全面,还是很难。

华佗的治疗手段,相较于同时代的内科大师——张仲景而言,显得比较生猛,体现了外科的风格。即使对内科疾病,也比较喜欢用呕吐、腹泻的手段。只有对待妇女和儿童时显得温和些。不过,这多半和古代人也爱好八卦有关系。如果都是三服药下去,病就好了,非专业人员除却啧啧称奇外,拿来做八卦素材,无疑写不了好的娱乐文章,卖不出好价钱。所以写历史的,只好弄些看上去很生猛的病例。

后人看出华佗水平的,是这个病例。

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臃,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馀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若不得此药,故当死。」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已故到谯,適值佗见收,怱怱不忍从求。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下级军官李成,得的是什么病呢?我们非常熟悉的阑尾炎。

华佗准确诊断出李成的咳嗽并非肺部感染,而是腹腔的炎症。按照今天的医学术语,大兵李的阑尾炎已经造成了周围的脓肿。

按理说,华佗应当迅速给大兵李做手术,华佗本人也擅长这个。不知是付不起手术的费用,还是有其他不适合手术的禁忌证,华佗选择了保守治疗。

阑尾炎的保守治疗成本比较低,但会有复发的可能性。华佗很清楚地知道李成会复发,所以给他留了些药。

不幸的是,没有医学知识的李成,把药给了别人,自己因阑尾炎复发而挂掉。

在这个病例里,华佗从诊断到治疗,到出院带药,到预后的分析,都无可挑剔。精妙如斯的医术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虽然也有一些疑似华佗著作的书流传下来,毕竟没能盖棺定论。而且,一位伟大的外科医生,行医的精妙处很多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遗憾,恐怕是要继续下去了。这遗憾里,最让药学后辈们扼腕叹息的就是麻沸散。

无论古代现代,无论哪国的医学,失眠是真正的普世话题。

麻醉,并不是平常人能操作的事情。不过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镇静,催眠,麻醉,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不同罢了。作为能让人手术的麻沸散,如果改变下剂量,或就会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麻沸汤”的广告了。

中药里现在已知的安神药物都达不到麻醉的程度。虽然安神中药的不良反应,比现代镇静催眠药低很多。但晚上数绵羊数到1867只,连着数了几个晚上的时候,只要不是喝下去就倒地身亡,失眠者是什么都愿意试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因为现代合成的镇静催眠药普遍具有成瘾性,更何况,它们制造的“睡眠”与我们自然的睡眠不是一回事。

要是有麻沸散做个对照试验,该多好啊!

或许,麻沸散仅仅是个传说。或许,麻沸散没有《水浒》中蒙汗药的奇大威力,又或许麻沸散的背后还有很多的弯弯绕。当我们借用古人的梦想展望我们未来的时刻,那些没有古人思想可借用的民族和个人,凭啥在自己的文字后,加上“失眠的堡垒终将被攻克”的同时,说别人的展望“不科学”?

科学不适用于幻想,只适用于追寻幻想的过程。

寻常人失眠咋办呢?试试扑尔敏吧。

脑白金真的管用吗?当然有点用,否则完全靠广告的轰炸,也不是长久之计。脑白金的有效成分是褪黑素。褪黑素在体内的代谢有些不规则,所以才没有被开发成正式的药物。这也是它在有些人身上效果好、有些人身上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对它的“改造”,人们依然在进行着。

失眠,更多的是心理异常。啥都不烦,是最好的催眠药。

又扯远了。

华佗难道一点遗产都没留下来吗?还是有点的,那就是五禽戏。

明代的养生刊物《万寿仙书》里有五禽戏的图文并茂版。可惜,书的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五禽戏是山寨华佗老先生的,还是原装正版。

前文书说过,马王堆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导引秘笈,后世流传的各种导引术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明代发现的五禽戏,动作上也和《导引图》依稀有几分相似。姑且就当它是华老先生的流传,让天国的他和尘世里的我们都少一点遗憾吧。

华佗,在中原大地,练着五禽戏,唱着歌,行走了几十年。没有刻意地经营自己,包装自己,名声却越来越大。

他也曾后悔过,所以史书上说华佗“耻业医”。

毕竟,“上医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些口号,要到近千年后的宋朝,才真正成为士大夫的心灵鸡汤。作为熟读贵族入门教材的经史子集,却能无分贵贱,以职业操守对待病人的华佗,且歌且行的路上,修炼医术的空隙里,怕是有一份开拓者的悲凉。

终极的考验来自曹操。

和陈胜、吴广相比,宦官养子出身的曹阿瞒,个人奋斗的道路虽然坎坷,结局却好了很多。

英雄成名,拔剑回望,看到的是啥呢?

淯水河畔战张绣,官渡迎袁绍,赤壁遇周郎……?

曹操一辈子都在奋斗。

你可以说他是偏执狂,三国世界里,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而且还是成功学的偏执狂。偏执狂和偏执狂会惺惺相惜,也会反目成仇。曹操赞赏过刘备、张辽。前者成为他的劲敌,后者成为他忠实的部下。

实干型的偏执狂对清谈者有着本能的厌恶。曹操曾经杀了四岁让梨、名满天下的孔融,借黄祖之刀杀了乱讲话的祢衡。

史书还曾经记载,曹操征召过天下的能人异士,像左慈、封衡等,希望能向他们学习长生不老之术。

唉,又是长生不老。

招来的这些人,最后被曹操留下伴随左右的,只有华佗。

以行医为理想的职业偏执狂——华佗,骨子里他和曹操是一类人,曹操是政治流,华佗是技术流。

曹操的信仰字典里,只有成功流。他不理解这世界上还有不崇尚政治成功,专注于技术的。在他看来,除了经纬天下以外,其他的信仰不过是用来糊弄无知群众,组织黄巾起义的粗陋工具而已。伴随他在政坛上翻云覆雨手段的日益精纯,每一个人在曹操面前都像一位位蹩脚的演员,举手投足在丞相如炬的目光下,破绽百出。所以,当华佗对曹操曰:你的病,俺随时治疗才能保证控制,想断根很难的时候,曹操的第一反应就是:俺碰上了一个装神弄鬼的黄巾余孽。甚至在华佗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依然执此结论。

虽说对成为以医学为信仰的纯职业医生,华佗冷不丁的还会纠结下。但对自己掌控下的医学,能做到什么,却是越来越自信。史书没有记载,他像扁鹊那样喝过“透视水”,却对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但生生死死,在华佗眼里,不过是每个人冲刺的远近,是一个可以被自己测量的距离。当曹操拖着老迈的身躯,自以为是地在建安年间挥斥方遒时,他生命冲刺的距离早已被华佗标定。面对曹操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病痛的要求,华佗的第一反应是:Mission impossible。

华佗也不是傻子,他找借口离开曹操,多半也是看出曹公的狐疑。

曹操更不是傻子,他给了华佗远远超出对政治人物的时间和宽容。

然而,政治的偏执狂和技术的偏执狂终究没能互相理解。

华佗知道,曹操会原谅别人的错误,却不会理解、原谅别人另类的信仰。在曹操眼里,华佗是个异教徒。所以他没有喊冤,写书、焚书,走向刑场,一气呵成。是啊,连狱卒都不理解他的信仰,还能指望曹操理解吗?

曹操最终也知道了华佗信仰的是什么。无论多么伟大的政治人物,面对死亡,终归是一介凡人。苍舒(就是那位称大象的曹冲)之死,曹操曾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如果说这次曹操后悔的可能还是失去了华佗的技艺。那么他自己临死前,婆婆妈妈地念叨着让孩子们去学手艺谋生,绝口不提政治,是不是因为明白了华佗对生命、对死亡、对医学的信仰,而作出了最后的皈依呢?

很少有人知道,曹操的孙子曹翕后来也成了一代医家,擅长灸法。

华佗罕见的技术信仰,还有他古怪的名字,让历史学家陈寅恪对他甚是好奇。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极力考证华佗是外国人,确切的说来自天竺,是个印度人。

此后,酷爱此道的日本人也掺和进来,说华佗是波斯人。

还好,韩国人没掺和进来,说他是韩国人。

关于陈寅恪的观点,早有历史专业人士给出了相反的证据。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呢,反正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使用针灸的,而华佗恰恰是针灸的高手。说华佗是外国人,怕后世那些真正的番邦异士也是要提意见的。有这么谙熟中华文化,对自己的祖国毫无眷恋,连一丝异国的生活气息都不带的外国人吗?

华老前辈光辉、战斗、传奇的一生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遗憾,就是他平生所学没有只言片语流传下来。只要有哪怕是残破的一点点文字被我们找到,所有围绕在他头顶的疑云都会瞬间消弭。

别迷恋华佗,佗只是个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