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和武当,从来都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双雄。
《蜀山剑侠传》不算。它纯粹是鬼怪故事加了点武侠的胡椒面。
金庸先生创作生涯高峰期的作品中,少林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配角。人丁兴旺的少林寺,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犯色戒生孩子的(比如虚竹他爹),有叛逃的有溜进去偷偷学艺的(比如慕容复他爹),也有躲避仇家混入佛教队伍避难的(比如成昆)。
无论怎么折腾,少林寺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寻常的江湖人士还是不敢对它轻易造次。李连杰的成名作电影《少林寺》中,一句“天下功夫出少林”,曾引得20世纪80年代,无数少年对少林寺魂牵梦绕。
少林寺诸般功夫里,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在金庸多本小说中提到的无上心法——《易筋经》。根据金庸老人家的描述,易筋经是达摩祖师留下的一门无上内功。《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仅仅修炼了一小部分,就成为可以与“北乔峰,南慕容”抗衡的高手。《笑傲江湖》里,放浪不羁的令狐冲,身集各大门派的诸多内力,唯有《易筋经》能够化解。《易筋经》俨然成了内功头牌,其他门派内功的终极克星。
2004年,少林寺方正释永信大师,把易筋经公开,更是引起轩然大波。
可惜,易筋经并不是少林寺达摩祖师的作品。更离谱的是,金庸好像还弄错了《易筋经》的内容。因为少林寺偏于修炼内力的功法,叫《洗髓经》,偏于修炼外家功夫的才是《易筋经》。
少林寺公开的,只是他们寺院里保存的一个《易筋经》版本罢了。江湖上其实有很多《易筋经》版本在流传,都是可以很容易地在稍微像样点的图书馆查阅到。比如国家图书馆、中国台湾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都有《易筋经》的其他版本,内容上大同小异。
那么为啥金庸会想到把《易筋经》作为自己小说里内功的终极境界呢?
首先,《易筋经》并非金庸小说里的顶级功夫。起码还有九阳真经、九阴真经之类纯杜撰的作品。金庸从来没有给他小说里的武功搞个排行榜。
易筋经能进入金庸的法眼,可能是因为它的流传足够神秘。同时,它还代表了中国古代神秘导引术的主要流派之一。
他们分别是:
华佗华教授的仿生派,代表作品——五禽戏。
防病治病派,代表作品——八段锦。
与天竺牵扯不清的按摩派,代表作品有很多。
与老庄、道家千丝万缕的呼吸吐纳派,代表作品——“六字诀”。
达摩荣誉出品,和练武有关的,强身壮力的内功派,代表作品——《易筋经》。
最后这种纯强身壮力的一派,和武林人士的需求颇吻合,又是少林寺荣誉出品,金老爷子就大笔一挥,写进他的成人童话里去了。当然,金庸写小说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把导引术分成这么详细的种类。这种分类方法,是2005年人们的想法。金庸当时怎么想到引用易筋经,恐怕要问他本人了。
上述的这些导引流派,除了八段锦是在宋代开始兴盛,大部分都是从明代开始流行。五禽戏和易筋经也不例外。所以很多人都怀疑他们是不是华佗、达摩的作品。
华佗的作品多多少少还能在历史的长河里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尤其是前面说过的《导引图》,五禽戏的姿势在里面都能找到原型。
《易筋经》则已经可以肯定,不是达摩的原创。但的确是由唐宋时期少林寺的门人根据南北朝时期流传的一些内功心法弄出来的。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在排行榜上更给力些,他们就让禅宗鼻祖——少林寺的开派掌门——达摩禅师当了名誉作者。后来为了让《易筋经》更为大家所接受,《易筋经》的传人们还在上面伪造了岳飞手下大将——牛皋和唐代著名将领李靖(就是托塔天王的原型)的书评。
偏偏是这些伪造的贴金言论,让研究者看出了破绽。台湾的学者龚鹏程先生,就曾经专门写文章考证过《易筋经》的真伪和少林寺的关系问题。
导引,是道家比较喜欢的东西。事实上,佛家到中国以后,本土化得非常严重。和印度那边的几乎可以说有云泥之别。少林寺,作为最大的本土化佛学流派——禅宗的诞生地,吸收点道家的东西很正常。
吸收的其实还不仅仅是导引术。
佛教,讲的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走路怕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佛门子弟,治病救人,再顺理成章不过。奇怪的是,诞生在天竺的佛教,到中国来的时候,没有继承天竺温暖土地上诞生的古老医学。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代。宗教,大抵是要有神的。不论哪路的神灵,初来乍到都不免要抓抓人们的眼球,攒点人气,提高点击率。治病救人,就成了刷人气值的最佳外挂。明清以降,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靠的就是手里的医学。
当年佛教也不例外。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外挂,以编写思考软件著称的佛教徒们,却一直没有自己动手做一个。佛教一直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精湛医学。
在印度,佛教靠吸收吠陀医学来刷人气。到了中国,发觉吠陀医学那一套玩不转,佛教徒们很快就操持起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来。
说他们没有一点医学知识,也不公平。佛教经文中,也包括一些医学内容。比如《佛说医喻经》《佛说佛医经》《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治病合药经》等。有人统计,总共有80多本。如此多的医学书,包含的内容肯定不少。却没有被中土医家所看上,反而佛门弟子却学起了望闻问切。专家们说,是因为佛教讲究转世,把身体看成“皮囊”的缘故。姑且认为是吧。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两边都很盛行,也就诞生了不少佛家医生,他们大多借鉴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他们给中医带来的,除了少量印度医学的处方、技术外,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医的行为方式。
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医生应该是啥样的?他应该不贪钱财,更不能想回扣,更不能靠医术谋取荣华富贵,当然饿死也不好,总不该吃得肥头大耳。
他要每天上门诊,不能休法定节假日,不能睡觉了就不起来看病人,谁没事晚上麻烦医生啊,肯定都是大毛病。更不能心情不好就不管大家。
他要清心寡欲,不能食不厌精。
他要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学术高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所有的疾病都要达到最高水平。
天下纷乱,他要怀匡扶正义之心,最好能救个落难的太祖太宗啥。天下太平呢,他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图权利,最好挂印封金,留下辞职信扬长而去。
他要有大无畏的慈悲精神,对病人一视同仁,不能分三六九等,严重的和小毛小病,难治的和容易搞定的,传染的和不传染的,都不能嫌弃。更不能杀害什么花花草草,小猫小狗的。
……
你看看,大家心目中医生操守,像不像一位出家的和尚呢?
严格说来,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南北朝之前,医生,包括名医的形象,其实和今天我们心目中大医精诚的模样南辕北辙。因为那时候医学不过是一门技术,一门正在从民间向贵族知识分子蔓延的技术而已。终南北朝之世,很难找到符合我们今天心目中形象的医生。完美医生的形象,是从南北朝后的隋唐开始建立的。确切的说是从孙思邈开始的。
今天,我们选择医学,尤其中医学,实际上背负了人们对宗教中圣徒的期待。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出家,一种自我的放逐,意味着自己将远离尘世的恩怨情仇、利益纠葛,过上近乎苦行僧的日子。
想学医的你,准备好了吗?
看看那些最早的苦行僧们吧。
西晋·安惠则
这位曾经高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啊!赐予这些遭受瘟疫中的百姓一点奇迹吧。”如此祈祷了24小时,第二天奇迹就出现了,寺庙门口有了一坛子“神水”。大家喝了,病都好了。这位到底是跳大神的,还是医生啊?反正《高僧传》里是这么说的。专家们也把他拉到佛教医学里凑数,不是我干的。
东晋·佛图澄、耆域
这两位都是挥动了一下手里的杨柳枝搞定病人的,很有点观音菩萨的味道。
东晋·于法开、支法存
这两人可能是师徒关系,特擅长治疗脚气病。不是涂达克宁的那种真菌感染,而是类似于维生素B缺乏的那种。话说当时从西晋跑到江南的人,十有八九都有脚气的毛病,很多人还因此送命。所以师徒两人很受当时贵族的欢迎。于法开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包裹在胎儿外面的薄膜称为“羊膜”的人。羊膜,这个彻头彻尾的医学专业术语。当初可是因为于法开让孕妇喝完羊肉汤,生出个带薄膜的孩子而得名。
东晋·僧深
他也擅长治疗脚气。还有著作《深师方》部分流传下来。他发明的“苏子降气汤”今天还是医院常用的方剂,不过已经不是用来治疗脚气的了。
北魏·昙鸾
这位在佛教界鼎鼎大名,他是佛教净土宗的开派掌门。可惜自己曾经被疾病困扰。后来梁武帝看他太痛苦,给他介绍了个师傅学医,自己把自己给治好了。介绍的师父就是道家的陶弘景。瞧这乱劲,道家宗师入佛门修行,佛家掌门又向道家学医。
北齐·道丰
这位喜欢炼丹。佛家也炼丹?这位怕是非主流的佛门中人。
南梁·慧龙道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白内障手术的人。这种由印度医生发明的简单手术,经过中国人的改进后,一直流行了一千多年。甚至到毛泽东晚年的白内障,就是由这种中医手术治好的。
南刘宋·胡洽
这位其实不能算真正的僧人。因为他没有出家修行,只能唤作“居士”。著作也不见了。
……
咦,这些出家人医生,怎么没有达摩老祖呢?
好吧,我承认,我坦白,我标题党了。
达摩到少林寺后,虽然据说是开创了少林寺的伤科,但实在找不出啥过硬的证据证明他是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甚至少林武功的知识产权,恐怕都没他的份儿。他的“神奇”,还是拜金庸老人家《天龙八部》和改革开放伊始《少林寺》的宣传。
说僧医,若是取一个《南北朝僧医及其对中医的影响》这样文绉绉的标题,大家多半会不感兴趣。说达摩和易筋经,会抓眼球很多。
俺承认错误,还不成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