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耐药性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又称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两种。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所决定,如某些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不敏感;获得耐药性由于病原体与药物接触后,通过改变自身代谢途径,而使其不被抑制或杀灭,就是通常所指的耐药性。耐药性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些细菌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同类其他药物也具有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耐药性产生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灭活酶 灭活酶是由细菌产生的改变药物结构的酶,分为水解酶和钝化酶两类。水解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钝化酶,如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包括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能催化乙酰基、磷酰基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上的-OH或-NH 2结合,使该类抗生素钝化,不易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结合,从而产生耐药性。
2.降低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使细胞膜上膜孔蛋白数量或孔径减小,导致细菌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
3.改变细菌体内靶位结构 细菌通过改变靶蛋白结构,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而导致耐药。如链霉素耐药菌株,当位于其核糖体30S亚基上的链霉素受体P10蛋白发生构形改变时,使链霉素不能与其结合而耐药。
4.改变自身代谢途径 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改变了叶酸的代谢途径,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或产生较多的磺胺类药物拮抗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而产生耐药性。
5.遗传耐药性 细菌将耐药基因垂直传递给子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