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血液供应有两条途径,一是体循环中的支气管循环,其功能是供给气管、支气管以及肺的营养需要;二是肺循环,其功能是使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通过肺毛细血管时和肺泡气进行交换,转换成动脉血后进入左心房。这两种循环在末梢部分有少量吻合。因此,有少量的支气管静脉血通过这些吻合支直接进入肺静脉和左心房,估计这部分未经肺泡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占心排血量的1%~2%。
(一)肺循环的特点
1.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与主动脉、腔静脉相比,肺动、静脉较粗短,肺动脉管壁厚度只有主动脉的1/3;肺循环的全部血管都在胸腔内,而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这些因素都使得肺动脉易于扩张,对血流的阻力小,仅为体循环外周阻力的1/10。由于肺循环血流阻力小,虽然右心室和左心室的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肺动脉压远较主动脉压低。肺动脉的收缩压和右心室收缩压相同,平均为22mm Hg,舒张压约为8mm Hg,平均压约13mm Hg,毛细血管血压约7mm Hg。肺循环终点,即肺静脉和左心房的压力为1~4mm Hg。可见,肺循环是一低阻抗低压力系统,极易受心功能状态的影响。当左心功能不全时,很易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2.肺血容量波动大 通常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由于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故肺部血容量的变动范围较大。用力呼气时,肺部血量可减至200ml;而在深吸气时,可增加到1 000ml。因此,肺循环血管也起贮血库的作用。当机体失血时,肺血管收缩,可输出部分血液补充体循环血量。在每一呼吸周期中,肺循环的血容量发生周期性变化,吸气时增多,呼气时减少。肺循环血量的这种变化也影响心排血量的变化,从而使体循环动脉血压亦随呼吸周期而发生变化。吸气时,由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增多,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也增加。呼气时,发生相反的过程。呼吸周期中出现的这种血压波动,称为动脉血压的呼吸波。
3.肺循环无组织液存在 由于肺毛细血管平均压约7mm Hg,而血浆胶体渗透压约25mm Hg,故在肺毛细血管,将组织液中液体吸收进毛细血管的力量较大,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因此,正常时肺是“干燥”的,肺内无液体存在。这个力量使肺泡膜和肺毛细血管壁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气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个力量还有利于肺组织间隙、肺泡内液体进入肺毛细血管。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左心衰竭、肺静脉压升高,肺循环的毛细血管血压随着升高,会使液体积聚在肺组织间隙和肺泡内,形成肺水肿。
(二)肺循环血流量调节
1.神经调节 肺循环血管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肺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迷走神经兴奋时可使肺血管舒张。
2.肺泡气氧分压 肺泡气的氧分压对肺部血管的舒缩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当肺泡气氧分压降低时,引起该肺泡周围的微动脉发生缩血管反应,这与体循环的血管对周围氧分压低时发生的血管舒张反应刚好相反。其生理意义在于:当一部分肺泡因通气不足而氧分压下降时,这些肺泡周围的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较多的血液流经通气充足、肺泡气氧分压高的肺泡。假若没有这种缩血管反应,血液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血液不能充分氧合,这部分含氧量较低的血液流回左心房,就会影响体循环血液的含氧量。在高海拔地区,当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时,可引起肺循环微动脉广泛收缩,血流阻力增大,肺动脉压显著升高,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负荷加重,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厚。
3.血管活性物质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组胺、5-羟色胺等都能使肺动脉收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