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等部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双重性,即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两种,主要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facilitatory area)和抑制区(inhibitor area)的活动来实现的。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
1.易化区及其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用电刺激此区域能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把这一作用称为易化作用。易化区分布于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此外,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等部位也具有对肌紧张和肌肉运动的易化作用,因此也包括在易化区概念之中。前庭核和小脑前叶两侧部也能加强网状结构易化区的活动(图10-15)。
图10-15 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和抑制系统
“-”.表示抑制区;“+”表示易化区;A.大脑皮质;B.尾状核;C.网状结构易化区;D.网状结构抑制区;E.前庭核;F.小脑
2.抑制区及其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用电刺激这一区域可抑制肌紧张和减弱肌运动,把这一作用称下行抑制作用。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抑制区本身不能自动发放冲动,它必须接受大脑皮质抑制区、尾状核和小脑前叶中间部的始动作用后,才能维持其对肌紧张的抑制作用(见图10-15)。
3.易化与抑制的平衡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对骨骼肌活动的易化或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网状脊髓束下行,易化或抑制γ运动神经元,从而改变肌梭感受装置的敏感性,通过γ环路间接地调节肌肉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保持协调平衡。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化区略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如易化作用与抑制作用的平衡失调,将出现肌紧张亢进或减弱。
(二)去皮质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明显增加,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直,呈现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皮质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图10-16)。
图10-16 去皮质强直
去皮质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其原因是: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质、尾状核和小脑前叶对脑干抑制区的作用,使抑制区的活动减弱而易化的活动相对增强。因此,易化作用因失去抑制作用的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亢进而出现去皮质僵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