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栓形成过程及形态

血栓形成过程及形态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栓形成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其形成过程都是以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膜下裸露的胶原纤维开始。肉眼观,血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血管壁粘连紧密,不易脱落,称为白色血栓。静脉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称为延续性血栓。发生于心腔内的混合血栓,称为附壁血栓。红色血栓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镜下见,在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血细胞,其细胞比例与正常血液相似。

血栓形成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其形成过程都是以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膜下裸露的胶原纤维开始。当血小板黏附于内膜损伤处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大量纤维蛋白多聚体,使黏集的血小板堆牢固地黏附于受损内膜表面,不易离散,这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以后,依据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状态,形成不同的形态(图2-4)。

图2-4 血栓形成过程

1.白色血栓 在受损的内膜上,出现少量血小板黏附与聚集,释放ADP和血栓素A2(TXA2),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丘,即为血栓头部。肉眼观,血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血管壁粘连紧密,不易脱落,称为白色血栓。镜下见,其成分主要为血小板。

白色血栓多见于心脏和动脉内膜以及静脉血栓的起始部。静脉内的白色血栓往往不独立存在,继续发展,作为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头部。发生在心瓣膜上的血栓称为赘生物,多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2.混合血栓 静脉血栓在形成血栓头部后,其下游的血流变慢和出现漩涡,形成另一个血小板小梁状的凝集堆。在血小板小梁之间血液发生凝固,纤维蛋白形成网状结构,网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上述过程沿血流方向一再重复发生,致使所形成的血栓在肉眼观时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结构,称为层状血栓或混合血栓。静脉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称为延续性血栓。发生于心腔内的混合血栓,称为附壁血栓。发生于左心房内的血栓,由于心房的收缩和舒张,使其呈球状。镜下观,混合血栓主要由淡红色、分支状、或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和小梁间充满纤维蛋白网的红细胞所构成,血小板小梁边缘可有中性粒细胞附着。

3.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内,当混合血栓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腔时,血栓下游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成为延续性血栓的尾部。红色血栓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镜下见,在纤维蛋白网眼内充满血细胞,其细胞比例与正常血液相似。肉眼观,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与死后血凝块相似。久者,血栓内水分被吸收而变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引起栓塞。

4.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又称为微血栓。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性质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蛋白性血栓,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