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交往的形式主要为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
(一)语言形式的交往
护士语言修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护理科学进步的需要,也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合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在医院,护士同患者接触最多,护患双方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语言对疾病的转归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各方面的差异,致使他们在就医动机、心理需求、健康评估及合作态度上的表现千差万别,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在语言交往过程中要使用以下语言。
1.情感性语言 现代人的许多疾病本身就是由情绪忧郁等精神因素引起的,患者患病后往往也是前思后虑,这都会导致疾病的加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而,护理中仅做到物理上的治疗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情感性语言,达到与患者沟通的最佳效果。护士与患者交谈时,应态度诚恳,语气温和,姿态大方,体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和爱护。同时还应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中自觉把自己当作患者或患者家属。由此,语言中就充满了感情,进入病房,就会将对患者的爱心、同情心和真诚相助的情感融入在语言中,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2.安慰性语言 良好的语言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当患者受到疾病折磨和生命威胁时,常会产生焦虑、悲伤、甚至绝望等情绪,这就要求护士用安慰性语言,和气、亲切地开导,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感到温暖,树立信心。护士和患者交流时的语气、语调应礼貌,运用要讲究技巧,要多用商量、安慰、鼓励语气,不用或少用骄傲性、训斥性语气,切忌直接、粗暴、生硬;在措词上尽量多用中性词和褒义词,不用贬义词;在语句上,尽量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不用反问句。这样可以取得患者的充分信赖,化解患者的恐惧、焦虑,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规范性语言 护士使用专用医学术语与患者交谈,很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因此在护患交往中,护士要讲究语言艺术。护士的语言内容要严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具有教育意义;措词要规范、达意、朴实、明晰;交代护理意图要简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意思隐晦的语言。特别是对年老、年幼患者和语言习惯不同的患者、重症患者及表达不方便的患者,交往语言更应简单明确,避免拖泥带水。否则患者无法正确理解护士的意图,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
4.贴切性语言 语言交往的内容一定要谨慎,有分寸,对不同的人,哪些话该说,该怎样说,这是护患交往中应十分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应尽量多使用美好的语言。善意的、诚恳的、赞许的、谦让的话多说,恶意的、虚伪的、无礼的、强制性的话不说。另外,还应注意使用保护性语言。如向患者透露病情要适当;对患者病情的解释和判断要有依据;回答其有关疾病的提问要科学。特别应提出的是,护士必须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不向外人透露患者的隐私。
链接 语言的作用
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一是语言。”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说明,语言具有极大的力量,它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某医院一位冠心病患者,因不满意护理工作而与护士争吵起来,护士指着一位刚刚病逝患者的病床说:“你再吵,他就是你的下场。”患者一气之下病情恶化,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幸亏抢救及时,才使患者转危为安。由此可见,语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不仅是一种心理反应,还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展和转化。
——摘自李元忠《医学伦理学新视角》
(二)非语言形式的交往
非语言形式交往是伴随着交往的一些非语言性自觉行为产生的,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交流等。它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手势等来传递信息,使对方领会自己的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表达准确 当患者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后,往往表现为急躁、忧虑、恐惧、担心、怀疑等复杂心情。这就要求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和蔼的面部表情、温柔的眼神接待患者。在向患者介绍入院规章制度和病区的环境以及了解病情时,护士必须思想集中,目光注视着患者,对患者的述说认真倾听,让患者占“主导”地位;当患者向你诉说时,应凝神聆听,讲到痛苦的时候,要表示理解和同情,以示对患者的病情表示重视,从而给患者一种信任感,使患者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对危重患者的处理要精神集中、一丝不苟,迅速抢救,技术要得心应手。惟有如此,才能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一种安全及信任感,也为护患合作交往奠定良好基础。
2.动作适当 人的身体姿势、动作等是人在交往过程中的辅助形式,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护士在与患者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姿势、手势动作。如使用握住患者的手之类的方式来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和体贴;为避免患者产生紧张感、不安全感或被忽视、受歧视的感觉,注意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尽量给患者以积极暗示,稳定患者情绪,以增强信心,促进患者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