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期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干预

婴幼儿期常见健康问题的护理干预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哺乳期的母亲应注意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以确保婴儿对铁的需要。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社区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常见疾病的护理干预

1.小儿腹泻的护理干预 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腹泻导致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及时采取措施防治脱水,可有效降低腹泻造成的危害。

(1)病因:小儿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为感染性腹泻,由于饮食不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为非感染性腹泻。

(2)处理:治疗腹泻的同时预防脱水非常重要。早期发现脱水后,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纠正脱水(表4-1)。

表4-1 小儿腹泻脱水程度判断

依据小儿腹泻和脱水的程度进行处理。

①腹泻无脱水。仅有腹泻,但尚未出现脱水时,可经医护人员指导后在家中护理,但要特别注意以下3点。A.预防脱水:发现腹泻即供给小儿足够的液体,以防止脱水。补充的液体有:WHO推荐的口服补盐液(ORS:氯化钠3.5g/L、枸橼酸钠2.9g/L、氯化钾1.5g/L、无水葡萄糖20g/L)、米汤、米粥、糖盐水、白开水等。每次排稀便后即给小儿服用。B.预防营养不良;腹泻期间和腹泻后应继续母乳喂养;如为人工喂养的小儿,腹泻开始的前2d可喂2∶1的稀释奶;已添加辅食的小儿,应选择新鲜易消化的食物鼓励其进食,不可禁食,以免发生营养不良。C.密切观察病情:护士应指导家长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大便次数增加、呕吐频繁、明显的口渴、不能进食、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腹泻患儿每次大便后应为其清洗臀部,勤换尿布,并记录大小便的次数。

②腹泻伴脱水:处理原则为口服补液疗法加家庭护理。可首先给予口服补盐液4h的量(表4-2)。

表4-2 腹泻有脱水开始4h口服补盐液用量

口服补盐液后4h再次对患儿的脱水状况进行评估,如无脱水表现,可按“腹泻无脱水”处理;如仍有脱水,可继续按此方案治疗;如脱水更加严重,应立即就诊治疗。另外患儿家长还应进行家庭护理的指导,如继续喂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诊等。

③腹泻伴严重脱水:应立即就诊治疗。在送医院途中,家长应继续给患儿喂补盐液。

(3)预防

①合理喂养:4~6个月的婴儿最好完全母乳喂养;4~6个月后应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②饮食卫生:哺喂、接触婴儿前必须洗手,奶具煮沸消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吃瓜果蔬菜应洗净去皮。

③环境卫生:家居环境要注意卫生,消灭苍蝇、蟑螂等。

④增强体质:注意婴幼儿营养、加强体格锻炼,按时接受预防接种,提高其抗病能力。

2.小儿肺炎的护理干预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我国儿童常见病,其中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是肺炎。

(1)病因:在我国大多数小儿重症肺炎是细菌感染所致,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此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小儿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如年龄、季节、营养、环境、社会经济等。

(2)处理:护士应指导家长早期发现肺炎,根据症状判断小儿肺炎的严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表4-3)。

表4-3 2个月至4岁小儿肺炎的分类及处理

(3)预防

①健康教育: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不要接触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家长掌握正确计数呼吸次数和观察胸凹陷的方法,及早发现肺炎,并通过正确使用抗生素和家庭护理使小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②增强体质:倡导母乳喂养,正确添加辅食,经常户外锻炼,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增强身体素质。

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干预 如果小儿体内的铁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就会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易患此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病因:体内铁储备不足、铁摄入量不足、铁吸收减少或消耗过多、铁需要量增加。

(2)处理:轻度贫血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不明显,社区护士要教育家长关注小儿的表现,如小儿长期疲倦、乏力、面色苍白可能已患中度贫血,必须及时就诊。贫血患儿需接受综合治疗,其中调整饮食非常重要,应给予高营养和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瘦肉、动物血、大豆等;同时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帮助铁的转运和利用;改变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指导合理添加辅食和喂养。铁剂治疗也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措施,但口服铁剂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所以护士应指导家长在餐间服用铁剂为宜,有利于吸收和减少不良反应。加服维生素C可提高铁的吸收率。在贫血纠正后仍需继续服铁剂1~2个月,使铁在体内有足够储备,以巩固治疗效果。

(3)预防

①开展贫血监测:通过儿童健康管理,对6~9月龄的婴儿开始定期测定血红蛋白,一般每6个月测定1次,可早期发现轻症贫血患儿,及时治疗。

②健康教育:宣传有关贫血防治的相关信息,普及营养知识,倡导母乳喂养,指导婴幼儿家长及时添加辅食,合理膳食,纠正幼儿偏食、挑食及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多吃含铁量多、吸收率高的食物,如黑木耳、海带、大豆等。

③加强孕母及乳母营养:孕期需定期测定血红蛋白以早期发现贫血,及时治疗;孕晚期可预防性服用铁剂。哺乳期的母亲应注意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以确保婴儿对铁的需要。

④防治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促进铁的吸收。

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干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引起以骨骼改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1)病因:体内缺乏维生素D、钙缺乏、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及疾病影响。

(2)处理:婴幼儿家长应了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及体征,如发现小儿多汗、烦躁、夜惊、夜啼、入睡困难、睡眠不踏实等,结合鸡胸、方颅、枕秃、乳牙萌出及前囟闭合过晚等体征,且不能为其他疾病所解释,应考虑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①针对病因的措施。社区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合理喂养,倡导4~6个月的婴儿应完全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正确有效的户外活动,每天2h以上;治疗原发病。

②药物治疗。活动期佝偻病主要使用维生素D治疗,恢复期需多在户外活动,治疗过程中可酌情补充钙剂。如连续治疗3个月效果不明显,应转送上级医疗机构。

(3)预防

①胎儿期预防:孕母应多在户外活动;孕期必须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及其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带骨的鱼、绿叶菜、杏仁、虾米皮等;孕中晚期,可每日口服一定量的维生素D和钙。

②婴儿期预防。合理喂养:4~6个月的婴儿最好完全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多食含钙较多的食物。如人工喂养则应给予配方奶粉或强化维生素D的奶制品;增加户外活动: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出生15d后,秋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出生2~3个月后,就可开始户外活动。时间可选择在冬季的中午,夏季的上午或下午。户外活动持续的时间开始为每天5~10min,逐渐可延长至每天2~3h。应提醒家长注意,在房间内隔着玻璃窗晒太阳的效果不好;药物预防:新生儿出生后半个月,特别是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及人工喂养的婴儿,就可以开始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

5.儿童孤独症的护理干预 儿童孤独症或自闭症指起病于婴幼儿期,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性发育迟缓和偏离为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①缺乏社会兴趣和反应;②言语障碍:从无言语至语言形式奇特;③异乎寻常的动作行为:游戏形式僵硬、局限,动作具有刻板、重复、仪式性以及强迫性行为;④出生后30个月内起病。

(1)病因。孤独症病因很复杂,研究显示该症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的异常行为综合征。与遗传、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神经异常、出生前后的不利因素等有关。

(2)处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因此,社区护士应教育婴幼儿家长了解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较难养抚,表现为睡眠少、喜欢尖叫;倔强和固执,对拥抱缺乏回应,洗澡和穿衣时挣扎、反抗;有的患儿则表现得特别安静,整天不声不响地躺着,不注意周围的动静,饥饿或不舒服时缺乏相应表示,对转动的风扇和车轮子等有特殊兴趣。6~7个月仍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恐惧陌生人;常回避眼对视,不需要父母的关注与爱抚;发育行为典型异常或偏迟等。由于孤独症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目前对该障碍主要采取包括教育训练、行为矫治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治疗过程较长且涉及多专业人员,社区护士应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并积极协调配合各种治疗,为患儿争取最好的预后。

(3)预防:由于孤独症的病因非常复杂,因此较难预防。可针对病因做好遗传咨询、孕期保健,尽量避免产前、产后一些不利因素对母婴的影响。

(二)常见意外损伤的护理干预

儿童意外损伤是指由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或死亡。

链接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意外损伤已成为影响儿童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儿童的第1位死因。目前,其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期重要的健康问题。国外把预防意外损伤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四E干预”,即教育(education)、法律和法规(enforcement)、安全技术(engineering)及环境(environment)。

1.气道异物的护理干预

(1)预防。根据异物进入气道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因4岁以下儿童咀嚼能力低下,应避免进食较小、较硬而光滑的食物,如花生、瓜子等;不宜吃口香糖及果冻;教导小儿不能在玩耍和打闹时进食,先咽下食物再说话;家长在选择玩具时注意玩具的零部件直径不小于3.5cm,长度不小于6.0cm;将硬币、纽扣、安全别针、气球等物品放在婴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食、误吸;家长不可强迫喂药。

(2)入院前急救。当发生气道异物时,如患儿还可以呼吸,家长必须保持镇静,鼓励其用力咳嗽将异物咳出。但只有1%~4%的概率能咳出气管、支气管异物,因此对无法咳出异物者应马上送医院急救。如患儿出现了呼吸困难,一方面要立即呼救,同时应立即对患儿实施紧急救治。①1岁以下婴儿:婴儿面朝下,施救者用前臂托住婴儿胸部,使其头部低于躯干,用几个手指在肩胛骨之间给予适当而有力的冲击;②1~9岁儿童:救护者坐下,儿童面朝下横趴于救护者的双膝间,用手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间给予有力的拍击,注意力度不可太大,如未解除阻塞可重复进行;③>9岁的儿童:儿童取立位,施救者从背后抱住儿童,用一手拇指侧顶位患儿腹部正中线脐上二横指,另一只手握住这只手快速向内冲击。

如果异物排出后呼吸未恢复,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无法排出,应重复以上急救措施直至取出异物,同时送医院急救。

2.灼烫伤的护理干预

(1)预防:根据导致小儿灼烫伤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给婴儿洗澡、喂牛奶、喂水前家长必须先试温;冬季使用热水袋取暖时,必须塞紧塞子,热水袋不能直接接触到婴儿皮肤;能够引起灼烫伤的危险物品,如热水瓶、煤炉、强酸、强碱等必须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教育儿童不要在厨房、餐厅打闹,以免在端热饭菜时撞倒奔跑的儿童;有儿童的家庭餐桌不要使用桌布,以免幼儿拉扯桌布时将桌上热饭菜撒到身上。

(2)入院前急救。①热液烫伤:马上脱去被热液浸湿的衣物,将受伤部位浸入冷清水中降温,如发现衣物与皮肤粘在一起,决不可强行撕拉,应剪去未粘着部分衣物。创面如有水疱,不要将其刺破,保护好创面,立即送医院治疗。②强酸或强碱灼伤:立即用大量冷清水冲洗至少20min。如皮肤接触生石灰,应先用干燥的毛巾轻轻擦净皮肤上的生石灰颗粒,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否则生石灰遇水会产生大量热量进一步灼伤皮肤。冲洗后保护好创面,立即送医院救治。

3.溺水的护理干预

(1)预防。根据导致小儿溺水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教育儿童不在河边、池塘边、井旁、粪坑旁、大水缸旁玩耍,防止由于滑倒、相互推玩不小心掉进水中发生溺水;冬季不要在冰层上玩耍或行走;夏天不要去河沟捉鱼摸虾,不可在小河、池塘游泳。

(2)入院前急救:将小儿救出水面后应立即就地进行抢救,清除口、鼻中的泥沙和污物,恢复呼吸道的通畅后马上行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并送医院做进一步抢救和治疗。途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并注意保暖。

4.跌落伤的护理干预

(1)预防。根据导致小儿跌落伤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婴幼儿平衡能力差,易从床上、楼梯上跌落,家长应加强保护,必要时可使用床栏等保护设施;教育儿童不可追逐、打闹、爬高,因其自我控制和应急反应能力差,容易发生跌落伤;幼儿园、学校安排体育活动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2)入院前急救:如仅有软组织挫伤或擦伤,可马上送医院处理;如有四肢骨折可做简单固定后送院;如怀疑有颈椎骨折要用衣物、枕头挤在头颈两侧,使其固定不乱动;如怀疑胸腰脊柱骨折,搬运时需三人同时工作,具体做法是:三人都蹲在伤者的一侧,一人托肩背,一人托腰臀,一人托下肢,协同动作,将其仰卧位放在硬板担架上,腰部用衣褥垫起,身两侧用枕头衣物等塞紧,固定脊柱为正直位。

5.中毒的护理干预

(1)预防。根据导致小儿中毒的常见原因,预防措施包括:不可给小儿食用腐败变质、过期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幼儿园、学校必须严把食品安全关;教育儿童不可大量食用白果、果仁(如桃仁、杏仁,李子仁,枇杷仁)等植物;家中的药物、各种化学用品,如洗涤剂、各种化妆品、消毒剂、杀虫剂等,都必须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农村家庭必须管理好农药、灭鼠药,防止儿童勿食中毒;教育小儿不可自行使用煤气,以免使用不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2)入院前急救:一旦发现中毒患儿,应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包括迅速排除毒物;阻滞毒物的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应用特效解毒药及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