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灸疗法及护理

针灸疗法及护理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灸康复治疗是在中医康复理论指导下,以经络腧穴为基础,运用针刺和艾灸等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②彻底熄灭艾条、艾炷,防止复燃。

针灸康复治疗是在中医康复理论指导下,以经络腧穴为基础,运用针刺和艾灸等对人体一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具有双向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和镇痛等多种作用。本章节介绍最常用的毫针法和灸法。

【目的】

通过刺激经络、腧穴来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行气活血、温经通络,解除各种疼痛,改善运动、感觉、言语等神经功能障碍,调节各种脏腑功能紊乱症状。

【分类】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艾灸疗法。

【临床应用】

1.适应证 ①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颈椎病、肩周炎、癌性疼痛及各种神经痛;②脑卒中、颅脑外伤等所致瘫痪、失语,运动神经元病,神经源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③脏器下垂、腹痛、腹泻、耳鸣、耳聋、失眠、焦虑等。

2.禁忌证 ①孕妇、妇女经期、小儿囟门未闭处、有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大汗、大泻,过饥、过饱者,精神过度紧张者;③皮肤有感染、溃疡、开放性创伤者及肿瘤部位忌针灸;④属实热及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⑤颜面五官、会阴部、浅表大血管部位不宜直接针灸。

【康复治疗】

遵循补虚与泻实、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整体与局部等基本原则。

1.毫针刺法 指毫针的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与出针法等。

(1)针刺的角度和深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分为直刺(90°)、斜刺(45°)、横刺(15°~25°)3种。

(2)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

(3)行针与得气: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起到针刺治疗效果而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称为行针。行针后,医者指下有沉紧的反应,患者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行感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及捻转法。

(4)针刺的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实现针刺疗效的一种重要手法。在使用毫针时,多以刺激用力的轻重、刺激时间的长短、进针出针的快慢、针尖是顺经络走向或逆经络走向等来体现补泻。

(5)留针与出针:留针是指进针后,为加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将针留置穴内一定时间。一般病症留针10~20min,慢性病、顽固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时间,婴幼儿一般不留针。出针是指行针或留针后,用左手拇、示指按压针身周围皮肤,根据补泻不同需要,右手持针柄将针迅速或缓慢拔出。出针时,若非泻法一般应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2.灸法 用艾绒做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经络、腧穴,借助灸火热力及药物作用,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祛湿、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灸法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护理配合】

1.针刺康复护理

(1)针刺前护理。①治疗室内消毒:包括治疗室及治疗床上等物品。②针具消毒准备:检查针具,带钩、生锈、松动的针具要剔除,将合格针具高压消毒或浸泡消毒。③因人制宜做好针前准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针刺禁忌证。④保持良好状态:针刺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消除顾虑,身心放松;选取良好体位帮助患者选取正确、舒适体位。年老体弱、婴幼儿或首诊治疗的患者最好取卧位。

(2)针刺中护理。①晕针:为最常见不良反应。护士应立即协助医师将针全部拔出,使患者平卧,松开衣领,头位略低,清醒者给饮糖水或温开水,晕厥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②断针:护士应安慰患者保持镇静,不要移动体位,有断端外露者,用手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平齐皮肤,可轻压周围组织,使针显露,再用镊子拔出,若针完全陷入皮下或肌肉,宜借助X线定位,手术取出。③刺伤内脏:外伤性气胸最常见,轻症患者,仅觉胸闷、胸痛、咳嗽,重则见呼吸困难、发绀、晕厥。护士应立即报告医师,安排患者半卧位休息,吸氧,观察生命体征、预防感染、镇咳等,必要时行胸腔穿刺排气。④还需注意避免滞针、弯针现象,需冷静处置,避免强力行针、出针。

(3)针刺后护理。①血肿:出针后,皮肤局部出现青紫色或肿胀疼痛。拔出针后若非泻法治疗,一般应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出现微小血肿不必特殊处置,可自行消退,若肿痛剧烈,青紫面积大,先冷敷止血,24h后行热敷或局部按摩。②清理针具:逐一拔出毫针,清点针数,防止遗漏。

2.灸法康复护理

(1)施灸前护理:①操作前准备,巡视诊室、保持空气流通;②指导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充分显露施灸部位;③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灸法禁忌证患者。

(2)施灸时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询问患者局部温热感,避免烫伤,若觉灼痛时,宜及时调整艾条距离或更换艾炷。②注意安全,及时清除灰烬,防止艾绒脱落烫伤肌肤及烧坏衣物。

(3)施灸后护理:①如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疱,注意不要擦破,可自然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注射器或消毒针头刺破或抽出水液,无菌纱布包扎;或选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促进愈合。②彻底熄灭艾条、艾炷,防止复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