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分为随意和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两种。随意运动由锥体束支配,不随意运动由锥体外系和小脑支配。
(一)随意运动与肌力(muscle power)
随意运动是指由意识支配的运动,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1.评估方法 评估时嘱被评估者做肢体伸屈动作,评估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其对阻力的克服力量,以测定其肌力,并做两侧对比。肌力分为6级(表4-13)
表4-13 肌力分级
2.异常表现及其意义 肌力的减退或丧失称为瘫痪。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分别称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依瘫痪形式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表4-14)。
表4-14 瘫痪的临床类型
(二)肌张力(muscle tone)
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
1.评估方法 握捏被评估者的肌肉,感知肌肉的硬度;持被评估者完全放松的肢体做被动伸屈运动,感受其阻力,并进行两侧对比,从而判断肌张力的强弱。
2.肌张力改变
(1)肌张力增高:触摸的肌肉坚实,被动伸屈肢体时阻力增加。可分为以下两种:①锥体系损害的肌张力增高,即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被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称“折刀”现象;②锥体外系损害的肌张力增高,即强直性肌张力增高,伸屈肢体时阻力始终增加,称“铅管样”强直。
(2)肌张力降低:触摸的肌肉松软,被动伸屈肢体时阻力降低,可表现为关节过伸。见于周围神经炎、前角灰质炎、小脑病变等。
(三)不随意运动
是指被评估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由随意肌不自主地收缩所发生的一些无目的异常动作。
1.评估方法 观察被评估者有无不随意运动的形式,以及动作的部位、速度、幅度、频率、节律等,并进行两侧对比。
2.常见的异常表现
(1)震颤(tremor):是躯体某部位出现的不自主节律性摆动动作。①静止性震颤:为较大幅度的震颤,静止时明显,做意向动作时减弱或消失,睡眠时可消失,伴肌张力增高,情绪紧张时加重,见于帕金森病。②运动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出现,震颤往往在动作终末,即愈接近目标物愈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可伴肌张力减低、“醉酒”样步态等现象,见于小脑疾病。③姿势性(扑翼样)震颤:为细而快的震颤,与肢体运动或休息无关,常发生于身体主动保持某种姿势时。被评估者双臂向前平举,使其双手和腕部悬空,出现两手快落慢抬的动作,与飞鸟扑翼相似。见于肝性脑病早期。
(2)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为面部肌肉及某肢体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不对称的一种不自主运动。可表现为肢体突然出现某些动作,如伸展、摆手、挤眉、伸舌、眨眼、耸肩、摆头等,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病变。
(3)手足搐搦(tetany):手足肌肉呈紧张性痉挛,腕关节、指掌关节、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均屈曲,手指伸展,拇指内收靠近掌心并与小指相对。见于低钙血症与碱中毒等。
(四)共济运动(coordination)
机体任一动作的完成均依赖于某组肌群协调一致的运动,称为共济运动。这些肌群的协调一致主要依靠小脑功能,此外,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系均参与其中。当上述部位发生病变时,协调运动即会出现障碍,称为共济失调(ataxia)。
以下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均要求被评估者先睁眼完成动作,然后闭眼重复。如果睁眼、闭眼均不能完成动作,可见于小脑半球病变,又称小脑共济失调;如果睁眼时动作稳准,闭眼时动作摇晃,不稳且不准,可见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等,又称感觉性共济失调。
1.指鼻试验 被评估者前臂伸直、外旋,用示指指尖来回触碰自己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上述动作,双侧分别检查,观察是否准确。
2.指指试验 被评估者分开双上肢,然后以伸直的双手示指由远及近互碰指尖,先睁眼后闭眼反复做上述动作,观察动作是否准确。
3.轮替动作 被评估者双手反复做旋前或旋后动作,观察动作是否协调或动作有无困难。
4.跟-膝-胫试验 被评估者仰卧,先抬起一侧下肢,将足跟放在对侧膝盖上,然后让足跟沿胫骨前缘下滑达踝部(图4-54),观察动作是否准确。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双侧对比。
图4-54 跟-膝-胫试验
5.罗姆伯格(Romberg)试验 亦称闭目直立征试验。被评估者直立,双足平行靠拢,闭目,双上肢向前平伸,观察其身体是否有晃动及站立不稳。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称小脑共济失调,多见于脊髓后索及前庭器官的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