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的区别

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治疗的区别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已证实TC和LDL升高,HDL的降低是CHD的主要危险因素,ApoB升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一)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确定,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年龄 多见于40岁以后,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2.性别 通常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

3.血脂异常 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载脂蛋白A(Apo 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升高。已证实TC和LDL升高,HDL的降低是CHD的主要危险因素,ApoB升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4.高血压 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最常见因素。高血压损伤动脉内皮引发动脉硬化,并加速硬化过程,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据统计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比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都与本病关系密切。

5.吸烟 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烟中的尼古丁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血携氧能力下降,动脉壁供氧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促使组织释放儿茶酚胺,致使血小板聚集性发生变化。

6.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者冠心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且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本病患者糖耐量降低者较多见。

7.其他危险因素 ①肥胖;②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习惯;③遗传因素;④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⑤性格:性情急躁、竞争性强的A型性格易患本病。

链接 近年提出,肥胖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同时存在时称为“代谢综合征”,其是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新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多、病毒衣原体感染等。

(二)临床类型

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种类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患者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的表现。

2.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3.心肌梗死 症状严重,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纤维化所致,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

5.猝死 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死,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近年来根据冠心病临床研究进展,将本病分为两类: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猝死;②慢性冠状动脉病(慢性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