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

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拉欣认为,语言学习者是通过适当的情感的影响而获得语言的。另外,克拉欣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区别理论也是对外语教学有极大的帮助的,这个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外语教学与人的母语的自然习得在心理机制上是不一样的。
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_外语教学心理学

第四节 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

语言到底是如何获得的,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的研究成果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个强有力的语言机制,他称之为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这个语言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完成复杂的语言任务。正是这一天生的语言机制的存在,儿童在获得语言时就没有必要去涉及那些有关语用的分析性步骤,这些能力儿童天生具有。然而,乔姆斯基并不完全否认环境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在他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语言获得的关键在于儿童自身。在这点上,乔姆斯基的观点刚好与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反,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儿童自身的作用却是微不足道的。

一、克拉欣(s.krashen)的语言获得的输入理论(Input Theory)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欣(s.krashen)提出了掌握外语的两种方式:语言获得与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外语学习者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学习外语,无需学习者专注于语言的形式,一切都听其自然。语言习得不讲求条件,只需加入自然的语言情境中就行了。

语言学习则不同,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常常是在语言课堂里进行的。语言学习中,教师会纠正错误,而习得中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则一般不会。语言学习中,语言规则被分离出来,教师要讲语言点或规则运用,教师有一个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克拉欣根据他对语言获得的研究,提出了语言获得的输入理论(Input Theory),他的语言输入理论主要有这5个方面:(1)习得与学习的区分。习得与学习的不同的过程,语言习得是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如图3-2所示)。(2)自然顺序理论。认为习得的语言表现出固有的自然的语词顺序。(3)监控理论。在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的习得比起语言的学习来更为重要,语言学习是次要的,其作用仅仅是监控外语的运用,即检查或校正语用是否恰当和正确。(4)输入理论。对于语言获得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提供给他们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克拉欣和特里尔(S.Krashen and Terrell,1983年)提出,语言获得是通过理解刚刚超过其已有的语言能力的语言输入。(5)情感过滤理论。克拉欣认为,语言学习者是通过适当的情感的影响而获得语言的。(如图3-3所示)

img13

① Keith Johnson.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92页

毫无疑问,克拉欣的有关语言获得的输入理论对语言获得的理论建设和语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理论揭示了语言获得中的一些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对语言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过滤等。另外,克拉欣的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区别理论也是对外语教学有极大的帮助的,这个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外语教学与人的母语的自然习得在心理机制上是不一样的。在外语的教学上,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习得中的某些心理规律,但同时又要注意外语教学中的一些特殊性。外语教学心理研究者朱纯先生总结了语言的自然习得与有计划的教学之间的五个方面的区别:[5]有计划的学习对学习者提出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② 经过挑选的语言材料。③ 学习语法规则。④ 非真实而有限制的学习环境。⑤ 教学辅导手段和各种作业。另外,还提到,这几个方面的区别仅仅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

当然,对克拉欣的理论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虽然对语言获得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理解并不等同于获得。理解语言与产生语言是不同的技能,产生语言必须通过让学习者练习语言输出——实际的说和写才能得以提高。

另外,也有人对克拉欣的可理解输入提出了异议,认为可理解输入很难界定,诸如怎样才叫做可理解的已有语言获得能力以及怎样的语言输入才叫做刚好超过理解的语言输入,因此,这虽然在理论上对语言教学有一定意义,但要把该理论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却不是很现实。针对克拉欣的语言输入理论,斯万(1985年)等人提出了与外语学习相关的语言获得的交互理论(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认为语言获得既涉及输入又涉及输出,语言获得发生在交互的过程之中:学习者是通过与他人交谈获得语言的。强调交际对语言获得的重要性。

二、殊曼(Schumann)的文化融入理论

殊曼的文化融入理论是语言获得研究领域的另一重要理论,它也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殊曼的文化融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及其所属民族、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文化融入是外语学习者能否学好外语的关键性因素。殊曼的文化融入理论源于他对双语语言环境中语言习得的研究,他发现,人们特别是儿童在双语语言环境中才会有使用混杂语——即将母语或第一语言与外语混合起来使用的情况。但殊曼却从中发现一些特别的语言现象:错误纠正现象和语言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

对于错误纠正现象,殊曼发现,在混杂语的使用中有语言错误现象,语言错误在语言僵化的情况下,是会长久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但是,却有一些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自然的语言使用中逐渐把语言错误纠正了,掌握了地道、标准的外语。这与行为主义理论所注重的“反复实践能让行为长久不变地保留下来”的观点不相符。人们的错误语言行为并未因长久反复的应用被保留下来,而是被纠正了。语言僵化是指当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就不再继续向标准、地道的语言发展。语言僵化现象提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对僵化现象,殊曼采用了交际/整合(communication/integration)两个概念来解释混杂语及僵化现象的原因。他认为,混杂语主要有用来服务于交际的功能,换言之,人们使用混杂语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实用,有时需要借助于外语混合起来更方便一些,而第一语言则一般服务于整合功能,即出于让自己的表达更为充分和完美。殊曼发现,外语学习也有类似的情况,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只是为了达到一些简单的交际目的,因而造成语言僵化。可是,当外语学习者希望与使用地道外语的人达到整合(integrate)的目的,即希望自己成为其文化的部分时,他们就会产生使用标准外语来取代僵化语的动机。语言僵化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外语学习者是否希望融入其所学的外语文化。

从对错误纠正现象和语言僵化现象的研究中,殊曼总结出了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真正原因在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外语及该门外语所属的文化认同或融入(acculturation)。

殊曼还专门研究了有关确定语言僵化和文化融入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分为两个类别[6]

1.社会距离

·社会及经济主导性:母语和外语所属文化中哪一个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更具主导性。

·融入程度:在语言学习者生活的地方,他们是单独居住在一些社区,或是与地道外语人居住在一起。

·文化融入:外语社会与母语社会差距如何?是否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相同历史?

·居住时间:学习者在外语环境居住了多久?

……

2.心理距离

·语言反差,如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适当的词来表达自己或使自己自如。

·文化压力,如意识到自己对环境无所适从,并且不得不为生存付出更大的努力。

·文化反差。

三、两种语言的获得模式

外语教学心理学探讨的对象是外语教学。外语学习,通常意义指的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外语学习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在获得过程中的深层次上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著名心理语言学家J. F. 克斯曾经对外来移民几代人的两种语言获得问题,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他发现,第一代移民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到达新的国家之后,听说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代移民,即在移居国家所生的那一代,无论是对居住国家的语言和祖先的语言都有较好的听、说能力。他们既受到社会语言环境母语的影响,又受到家庭语言环境中外语的影响。到了第三代移民,他们对所居住国的语言掌握得很好,但对祖先的语言仅限于理解的水平,很难熟练地使用。到了第四代,则几乎完全外语化了。如果没有专门的训练,他们则完全丧失掌握祖先的语言能力。

另外一些语言学家为了揭示两种语言获得机制的相互关系,他们对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和相继学习两种语言进行了研究。他们(U.魏内奇及其同事)发现,在两种语言环境中同时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同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的学习模式是不同的。前者所形成的倾向是两个独立的语言处理系统,而后者所形成的则倾向于是一个综合的语言处理系统。

在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获得两种语言语义上相对独立的认识。例如,在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酒”这个词汇时,英语中的酒这个单词(wine)与法语中的酒的单词(vin),虽然都同指酒,但其内涵却不完全相同。因为对美国人而言,酒是和消费密切相关的,是在专门商店里出售的消费品,这和中国人对酒的理解差不多。但在法国人的理解中,酒仅仅是一种随时可用的饮料,是很常用不过的东西。因而,同时性的两种语言的学习形成的是对语义信息的不同系统的编码和组合。参见图3-4中的A。

在先后相继性的两种语言的学习中,常常是注意语言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不自觉地就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纳入到另一种语言语义的范畴之中,其结果,第二种语言的语义常常被第一语言的语义所泛化了,于是两种语言的语义形成了一种溶合型的语义系统。参见图3-4中的B和C。

这一两种语言同时性和相继性学习具有不同的获得机制的理论还得到其他一些实验方面的研究的支持。例如,在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表明,以同时性方式学习两种语言的失语症病人,通常仅仅是失去某一种语言而保留另一种语言,而相继性学习两种语言的患者,往往是同时失去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

img14

图3-4 两种语言的学习示意图[7]

四、两种语言的相互关系

外语学习通常牵涉到两种语言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针对两种语言在人们大脑中是如何进行信息转换及如何存储的问题,人们提出不同的假设,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首先,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尽管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远未到达揭示出两种语言在人的大脑中的关联机制,但仍已取得一些初步性的成果。(1)人们认为在两种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的语义加工系统的控制。在这一共同的语义加工系统的控制下,即便存在着两个语义编码系统,这两个编码系统也不是截然分开的。(2)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依赖程度,在整个语言信息加工中不同加工阶段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语言的输出阶段,两种语言系统是一定要分离的,任何人在同一时间只能输出一种语言。至于两种语言的分离究竟发生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哪一具体阶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定论。(3)两种语言系统的信息转换是一种单开关模式,即当一种语言系统开放时,另一种语言系统是封闭的。整个语言系统和每一种语言的子系统的开和关密切相联。

另外,在两种语言的记忆研究方面,人们也提出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假设认为,两种语言的信息是存储在一个系统里面,它们是共同或混合编码的;另一种假设则认为两种语言的信息是存储在两个独立的系统之中。目前,更多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两种语言系统至少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是C.M.麦克劳的记忆实验。他让被试记忆一些单词,这些单词中既有英语单词,又有法语单词,其中,有一些英语单词与法语单词之间的同义词,这可以起到记忆节约的作用。5周后进行测试。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两种语言信息的保存并不是一种对等性的联系,而是涉及到更高的语义概念的抽象。[8]

汉姆斯和朗姆波特也作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在实验中用低音或高音来表示英语或法语单词,测试被试者对材料中高音与低音的回忆能力,结果被试者一般都不能单独地回忆起这些纯物理的刺激,相反,是连接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参照在记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说明,尽管两个语言系统在某些处理加工阶段是有所分离的,但是存储在大脑中的两个语言系统在语义上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正是因为两个语言系统在人的大脑中的这些复杂关系。两种语言的使用中会出现一定的相互干扰现象,可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有意干扰表现在使用语言时对词汇的选择上。指在运用某一种语言时,因找不到适当的词而降格选择另一个意义相近而又不太准确的词来代替。无意干扰指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会受到来自另一语言的不同语音、语序、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注释】

[1]张庆林. 认知心理学. 第68页

[2]M.williams & R.L.Burden.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28~29页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11~413页。

[4]M.williams & R.L.Burden. 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21页

[5]Keith Johnson.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94页。

[6]Keith Johnson. 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轮.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101页

[7]方俊明. 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8页

[8]C.M.Macleod: Bilingual Episodic Memory, Acquisition and Forgetting,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5,347~364,19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