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铁性贫血潜在并发症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潜在并发症护理措施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过程。若缺铁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将贫血的诊断和病因告诉病人和家属,并告知缺铁性贫血完全可以治愈,且痊愈后对身体无不良影响,以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精神得到安慰。注射铁剂应高度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是指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和各种含铁酶的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幼儿。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铁是人体生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铁的来源主要是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外源性主要来源于食物,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吸收,吸收的方式主要是二价的亚铁离子。酸性胃液及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不良 胃肠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严重腹泻、胃大部分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等影响铁的吸收,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慢性失血 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过程。铁耗竭期,储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储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身体状况

1.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随着病程的发展除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如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及活动后心悸、气促等)外,还可有缺铁的特殊表现。

(1)贫血本身的表现:主要有皮肤和黏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腹泻等,即所谓贫血的一般症状。

(2)组织中缺铁和细胞含铁酶类减少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表现:有一些症状不一定是贫血本身所引起,而是组织中缺铁或酶的功能紊乱所引起。①营养缺乏: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扁平、甚至反甲等。②黏膜损害: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严重时有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等。③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紊乱:食欲缺乏、吸收不良、腹泻或便秘等。④神经精神症状:烦躁、易怒、兴奋或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儿童、青少年可有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少数有异食癖(喜食生米、浆糊、泥土、煤炭等)等。

(3)引起缺铁的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出血可有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月经量过多可有痛经,周期缩短,月经量增多等。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形态均正常。

(3)储备铁和铁代谢的检查:①骨髓细胞外铁,骨髓涂片染色观察骨髓小粒或团块中铁(细胞外铁),可反映体内铁的储存情况,细胞外铁检查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指导铁剂治疗的可靠方法。②血清铁蛋白(SF)是反映缺铁的较灵敏指标。低于20μg/L表示储铁减少,<12μg/L为储铁耗尽。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机体缺铁时SI降低,TIBC增高,TS降低。

(三)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储铁。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确切病因并治疗原发病是纠正缺铁性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措施。

2.补充铁剂 目的在于纠正贫血并补足储存铁。首选口服铁剂,目前常用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如病人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不能奏效以及病情需要迅速纠正缺铁(如妊娠后期)者,可改用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是最常用的注射铁剂。

(四)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由于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能力下降而感到不安,容易激动和烦躁。少数病人有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某些因宗教信仰而素食者、过分忌食肉类、家庭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知识缺乏或家庭经济状况过分拮据等,均可导致食物铁供给减少,而成为促进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社会因素。

【常见护理诊断/医护合作问题】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机体缺铁有关。

【护理目标】

1.活动耐力增强。

2.营养状况有所改善。

【护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

改变饮食习惯,进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是预防和辅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如肉类、豆类、蛋类、海带、海蜇、紫菜、黑木耳、银耳等食物中含铁较多,可适当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更利于铁的吸收。

(二)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的护理 口服铁剂是药物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琥珀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等,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1)应在饭后或餐中服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可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减少胃肠道反应。铁在肠内形成硫化铁可使粪便呈黑色,不要误认为是上消化道出血。

(2)铁剂为黑色,为避免染黑牙齿和舌头,尽量用吸管将药液吸至舌根部咽下。

(3)维生素C、枸橼酸、琥珀酸有利于铁吸收,而茶、咖啡、牛奶、蛋类、植物纤维可引起铁沉淀,不利于铁吸收,故应避免铁剂与茶、咖啡、牛奶同服。

(4)口服铁剂后,2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为补充储存铁,在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治疗3~6个月或待血清铁蛋白超过50μg/L后方能停药。

2.注射铁剂的护理

(1)铁剂药液溢出可致皮肤颜色变深,故注射时应避开皮肤暴露部位,抽取药液后,应更换针头,采用“Z”形注射法或空气注射法注射。

(2)注射部位宜深且经常更换,必要时局部热敷,避免硬结形成。

(3)注射铁剂后可有面部潮红、荨麻疹、发热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大汗淋漓,甚至过敏性休克,应备好肾上腺素,以防发生严重反应时紧急抢救。

(三)心理护理

将贫血的诊断和病因告诉病人和家属,并告知缺铁性贫血完全可以治愈,且痊愈后对身体无不良影响,以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精神得到安慰。

【护理评价】

1.活动后是否出现头晕、呼吸困难、脉搏增快,是否有疲乏或软弱无力。

2.缺铁的病因和与之有关的社会因素是否消除;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摄铁量是否增加且能满足机体需要;营养是否有所改善。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缺铁性贫血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婴幼儿应及早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虫感染;哺乳期女性可补充铁剂,月经期妇女应防治月经量过多。

2.用药指导 说明坚持规则用药的重要性,口服铁剂在饭后或餐中服可减轻胃肠道刺激,在贫血纠正后仍须按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防止复发。注射铁剂应高度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