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吃什么药

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吃什么药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脑卒中(stroke)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86-1990年),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发病率男∶女为(1.3~1.7)∶1;寒冷季节发病显著增高;我国脑卒中发病具有西部高于东部、北方高于南方的特征。存活者中50%~70%病人留下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沉重负担。

(一)分类

我国将脑血管病分为10类(1995年),分别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颅内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等)、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和颅内静脉、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又根据脑血管病性质将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危险因素

1.可干预危险因素 是脑血管疾病预防的主要针对因素。

(1)高血压:是CVD最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证明,收缩压>160mm Hg和(或)舒张压<95mm Hg时,发生脑卒中的相对风险约是正常血压的4倍。

(2)糖尿病:有资料显示,糖尿病使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增加了3.6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3)心脏病:如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修补术后、心脏起搏器等均增加了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尤其是心房纤颤,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

(4)吸烟:可加速血管硬化、血小板凝集、血脂异常(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2倍,使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2~4倍。

(5)高脂血症:研究显示,血胆固醇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随之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将有所降低。

(6)饮食: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脑卒中相对危险度减少,低钠、高钾摄入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不良饮食习惯,如高动物脂肪、高盐饮食摄入、酗酒等,则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7)运动:不同强度的运动和锻炼,对于预防和降低脑卒中死亡率有积极作用。

(8)其他:如长期使用避孕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病史、情绪应激、肥胖、抗凝治疗等。

2.不可干预危险因素

(1)年龄:CVD的发病率、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5岁以后发病率显著增加。

(2)遗传:父母双方有脑卒中病史者,其子女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2~4倍。

(3)性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三)病因

1.血管壁病变 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损害最常见,其他,如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遗传性疾病、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2.心脏疾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各种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急骤波动等。

3.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抗凝药物、DIC和各种血液性疾病等。

4.其他病因 如空气、脂肪、寄生虫、癌细胞等栓子,脑血管受压、痉挛、外伤等。

5.诱因 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用力排便、气候突然变化等。

(四)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正常成年人脑平均重量为1 500g,仅占体重的1/40~1/38,但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心搏量的20%,脑组织耗氧量是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十分敏感。

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 Hg范围发生改变时仍可维持稳定,当超过自动调节范围或脑血管发生病变时,自动调节功能受损。

脑部血流量分布不一,脑灰质血流量高于脑白质,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量丰富,故大脑皮质的缺血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白质的缺血易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脑组织的不同部位对缺血、缺氧损害的敏感性亦不同,大脑皮质、海马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损害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Purkinje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较高。

(五)脑血管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 是发病前的预防,是三级预防中最关键的环节,指针对有脑卒中倾向,尚无脑血管病病史的个体预防发生脑卒中。通过开展宣传教育,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确定高危人群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酒,适当运动,避免不良情绪等,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2.二级预防 是针对已发生过脑卒中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个体进行的预防,通过寻找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复发。可通过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抗凝治疗和干预TIA来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

3.三级预防 脑卒中发生后积极治疗,防治并发症,减少残疾,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